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题,共45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书中记录的是
A. 西亚的君主制度 B. 埃及的法老制度
C. 印度的种姓制度 D. 雅典的民主制度
2.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下图对应的帝国是
A. 波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印加帝国
3.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古代印度发明的数字由其传入欧洲后,逐渐为全世界通用,被誉为
A. 腓尼基字母 B. 希腊字母
C. 罗马数字 D. 阿拉伯数字
4. 学者迈尔斯认为:“意大利半岛的土地上到处都覆盖着的古罗马建造者留下的痕迹,所起作用与其说是唤醒了人们的智识,还不如说是心智被其他诱因唤醒之后决定着运动的方向。“下列属于“其他诱因“的是
A. 古希腊罗马文化蕴含人性之美
B. 对自然界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
C.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
D. 宗教改革使人们认知得到扩展
5. 16世纪初开始的宗教改革是一场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运动,它在政治方面的影响表现为
A. 确立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B. 成为文艺复兴开始的条件
C. 巩固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D. 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6. 1496年,在罗马教皇调停下,西、葡两国签订条约,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归属葡萄牙,线西则归西班牙。教皇子午线的划定表明
①新航路开辟带来西欧殖民国家间的冲突
②教会势力对世俗事务有重要影响
③确认由葡萄牙控制欧洲通向印度的商路
④整个美洲被西班牙殖民者所控制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 观察下图信息,能准确体现箭头内涵所示的主题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启蒙思想的传播 D. 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8. 某学者在论述英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时说“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进入民主化①之路的。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②……用宪法的权威③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④“,对这一段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 ①的成果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B. ②指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C. ③的宪法是指《独立宣言》 D. ④指国王不再拥有任何权力
9. 近代某社会变革确立了共和制、民选总统制、联邦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但保留了奴隶制度,成为这场变革的污点。该社会变革是
A. 美国独立战争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南北战争 D. 俄国1861年改革
10. 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和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改革和革命 | 评价 |
A. 日本明治维新 | 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
B. 德意志统一 | 清除贵族统治,确立民主共和 |
C. 中国戊戌变法 | 缓和国内矛盾,实现君主立宪 |
D. 俄国十月革命 | 推翻沙皇专制,建立现代国家 |
11.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 源自于劳动实践 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 取决于资金保障 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12. 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 商业繁盛的地区 B. 盛产煤炭的地区
C. 邻近河流的地区 D. 电力充足的地区
13. 以下示意图方框中应填入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化:手工工场 → 大工厂制度 →
A. 瓦特改良蒸汽机 B.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 建立垄断组织 D.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14. 1838年,英国伦敦工人协会发布了一份请愿书——《人民宪章》,要求年满21岁的男子都应该享有选举权;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等限制。这表明工人阶级
A. 关注改善工作和经济条件 B. 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C. 找到实现自身解放的正确方式 D.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斗争
15. 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 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 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 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16.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7.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该宣言
A. 维护了拉丁美洲国家的主权 B. 是美国在美洲进行扩张的工具
C. 缓解了拉美各国的政局动荡 D. 阻止了欧洲国家争夺世界霸权
18.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例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19. 1884年柏林会议后,英国提出了“2C”计划,企图建立从开罗(埃及)到开普敦(南非)的纵贯非洲的帝国,法国提出了“2S”计划,打算建立从塞内加尔(西非)到索马里(东非)的横跨非洲的帝国,德国制定一套沿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侵略计划。这些行动表明
A. 西方列强开始侵入非洲 B.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始
C. 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形成 D. 列强加快瓜分非洲的进程
20. 揭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序幕的是
A. 古巴 B. 海地 C. 巴西 D. 秘鲁
21. 列宁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为“亚洲的觉醒“,主要是因为
A. 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B. 运动的时间长、规模大
C. 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22. 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下列事件都
1882年埃及抗英斗争 | 1881年马赫迪起义军抗击英军 | 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军 |
A. 以失败而告终 B. 促进了独立思想的传播
C. 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D. 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统治
23. 20世纪初,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的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是
A. 同盟国和协约国 B. 轴心国和同盟国
C. 协约国和轴心国 D. 北约和华约组织
2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引起的“。下列对这一条款解释正确的是:该条款
A. 准确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B. 成为战胜国要求得到赔偿的借口
C. 代表公理已经完全战胜了强权
D. 能够确保战后的和平稳定秩序
25. 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A. 美国独立战争 B. 法国大革命
C. 《共产党宣言》发表 D. 俄国十月革命
26. 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③扩大企业自主权
④以租让制方式引入外国资本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7. 甘地主义的核心思想始终是印度的民族传统思想,以“
“为斗争策略,提高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了民族凝聚力。横线上应填入
A. 开展议会斗争 B. 组织武装起义
C. 发动工人运动 D. 非暴力不合作
28. 1926-1927年印尼发生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领导这次起义的是
A. 印尼民族党 B. 印尼农民阶级
C. 印尼民族资产阶级 D. 印尼共产党
29. 下列方框中文字为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在于
◆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 ◆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 |
①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②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③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④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0. 下图是二战结束前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漫画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的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解读准确的是
A. 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 肯定了美英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 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 反思了核武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31.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秩序的特点是
A. 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 B.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C. 避免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 D. 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
32.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上述材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 稳定欧洲秩序 B. 谋求建立全球霸权
C. 维护两极格局 D. 确保原有势力范围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组织 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4.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苏弱美强下苏联不得不妥协 B. 赫鲁晓夫主动放弃世界争霸
C. 美苏领导人都热爱世界和平 D. 美苏要尽力避免世界核大战
35. 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36. 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A. 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 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 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7.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 6%下降到1. 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38.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于是,20世纪60年代,以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作出的选择是
A. 分别投向两大集团 B. 兴起了不结盟运动
C. 接受欧洲复兴计划 D. 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39. 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与之相关的有
①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共和国
②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③古巴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④南斯拉夫实现社会主义自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0. 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是
A. 消除贫富差距 B. 美化政府形象
C. 刺激社会消费 D. 缓和社会矛盾
41. 某班同学在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据此判断该学习主题是
1955年被逮捕的美 国黑人妇女帕克斯 | 1963年马丁﹒路德﹒金 在演讲 | 1992年美国“全国妇女 协会“成员举行示威游行 |
A.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B. 美国各阶级对立
C. 美国社会歧视妇女 D. 美国的社会运动
42. 某学习小组依据下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选项中符合其研究主题的是
漫画“片面的经济” 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A.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 B.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
C.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D. 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
4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 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44. 下图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的目录,横线处的内容是
第八编 变化中的世界 第一章 第一节 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 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 民主德国:渴望统一
第二章 苏联的解体 第三章 冷战后的东方世界 第四章 冷战后的西方世界 |
A. 美苏的争霸 B. 欧洲的联合
C. 欧洲的争夺 D. 东欧的剧变
4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以下属于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举措是
①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②设立丝路基金
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55分。
(一)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7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
(二)(24分)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二编 第三编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第三编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
(1)依据材料一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6分)
材料二
(2)结合以上材料卡和所学,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6分)
材料三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3)阅读材料三,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2分)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从1948年2月到1951年底,美国共向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西德、英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土耳其等16个国家提供了约132亿美元的援助,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此期间增长了25%。 |
(1)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的方式实现了杜鲁门主义,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
一部手机走天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4 分)
材料三
表1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年份 | 中国 | 美国 | 苏联 | 日本 |
1950 | 61 | 8785 | 2733 | 484 |
1955 | 285 | 10617 | 4527 | 941 |
1965 | 1223 | 11926 | 9102 | 4116 |
1975 | 2390 | 10582 | 14134 | 10231 |
1980 | 3712 | 10080 | 14800 | 11141 |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四个国家中任选两个,分别说明两国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8分)
参考答案
一、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C | B | D | C | D | B | C | A | A | A | A | D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C | B | C | A | B | D | D | B | C | B | A | B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D | A | D | D | A | A | A | B | B | D | C | C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
A | B | A | D | A | B | D | D | B |
二、
(一)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4分)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3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5分,一点2分,多写一点加1分,4点5分)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3分)
(二)(1)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6分)
(2)建立了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力量,欧洲地位下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社会主义的建设,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6分)
(3)原因: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12分)
(三)
(1)赞同。(1分)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一个标志,是一项政策声明,没有具体的行动,(1分)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大量的经济援助,使西欧经济得以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从而抗衡了社会主义的苏联,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2分)
(2)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贸易总协定,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1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1分)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推动;(1分)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1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给分)(4分)
(3)
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2分)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2分)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2分)
中国:快速增长。(2分)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2分)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2分)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2分)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