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5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2017年,陕西渭南市刘家洼村发现春秋时期芮国都城遗址,发掘出面积0.1平方公里的城址和200余座墓葬,包括一座随葬七鼎六簋的大墓,以及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等。随葬品中有建鼓、陶埙等乐器、带有”芮公”铭文的青铜器和蟠螭纹装饰的金头权杖,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纹饰,权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据此可以推断春秋时期
A. 芮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B. 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交流与互动
C. 芮国地区私营手工业的技艺水平提高
D. 芮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2. 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和”平民”。”尊君”,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
A. 相地而衰征 B. 焚烧诗书 C. 统一度量衡 D. 按军功授爵
3. 西汉初期,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分行各郡,监察地方官政绩。汉武帝时划分天下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依皇帝制订的《六条问事》监察辖区内豪强、官吏及其子弟。汉宣帝时派使臣”循行天下,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得失”。这反映了西汉时期
①监察方式的不断丰富、完善 ②刺史的设立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政府扩大了地方的信息来源 ④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 下表为《明代阁臣入阁前之相关个人和仕宦履历统汁表》,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入阁前有关情况 | 人数 | 占总数的比例 |
进士出身 | 157 | 96.9% |
入为翰林官 | 139 | 85.8% |
任过地方职务 | 21 | 12.96% |
掌国子司业和祭酒 | 35 | 21.6% |
官至尚书或都御史 | 54 | 33.3% |
家乡是浙江、江西、江苏 | 69 | 42.5% |
——摘编自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
①阁臣的选拔比较重视科举出身 ②明代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达
③品秩高级的官员才能进入内阁 ④能力强的官员可以承担批红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 诗词谚语含有大量信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下列选项按照所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
②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③毒土换黄金,千万去中原,岁税复几何,容此丑类尊
④水上有车车自翻,悬霤(指倾泻的水流)如线垂前轩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①③
6. 南宋时,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
②清朝湖广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心
③农业格局的变迁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1874年中国光启社、博闻社翻译出版了日文西书《米利坚志》(格坚勃斯原本,日本学者冈千仞与河野通之合译)。1880年上海申报馆出版了日本学者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这两部书后被多次翻印。1903年,上海开明书店、文明书局同时出版日本学者福山义春著《华盛顿传》的两种译本。上述史实说明这一时期
A. 清朝译书涉及的领域较广泛 B. 中国借助日本著作和译著了解西学
C. 美国政体成为日本效仿对象 D. 中国已经从学习欧美转向学习日本
8. 19世纪后期,民间竞言”商务”。1903年,清政府新设的商部创办《商务报》,作为”通下情”的重要措施。该报称旨在彰明”朝廷远师先圣之制,近采友邦之法”,强调商者”不独为一身一家计,且为君国强计”,并将工商实业之学的”学”解释为”学为忠与孝也……孝亲忠君为人生天地间第一要义”。这表明
A. 重商观念已最终确立 B. 国家建设以商业为中心
C. 清政府固守专制统治 D. 商业发展关系民族觉醒
9. 以下是某部中国近代史著作的目录(节选)。省略号处的内容可能是
第十七章安内与攘外(1928—1936) 第一节 北伐后的对外举措 第二节 日本侵占东北 第三节 国共全力搏斗 第四节 日本进图华北 第五节 联合抗日运动 (1) 抗日与反国民党 (2) …… (3) 蒋的统一成就 (4) 国防建设的推进 (5) 西安事变 (6) 国共二度合作 |
A.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遵义会议
C. 《重庆会谈纪要》的签订 D. 战略决战
10. 《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一书由40位受访者的口述集结而成。其中60岁以上老人记忆最深的是生产队里的集体劳作清贫生活,直至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生活才有所好转,但吃救济粮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书中”70后”到”90后”的受访者讲述的主题变成了读书求学、进城打工、回乡创业。由此可见
①口述史料是来自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
②口述史料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成分,需要甄别
③该口述史料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背景下普通人的经历
④该口述史料准确反映出不同时期农民群体的整体风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下文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我跟着他,沿着闹市中这条古老狭长的小巷, 迈进被陈旧的房屋簇拥着的小小庭院。 …… 采访本上,”待业”两个字刚刚不情愿地落下笔尖, 一张打开的个体营业证陡地遮断我的视线; 它倔强地展示出一个关于职业的崭新的概念。 |
A. 人们青睐个体经济 B. 经济体制改革已初步实施
C. 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D. 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
12.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分析了希腊人打败波斯帝国的原因,称:”说雅典人拯救了希腊人无疑是正确的。正是雅典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他们加入哪一边,哪一边就肯定会获胜……甚至特尔斐(指阿波罗神庙)的可怕神谕也未能打动他们放弃希腊,他们坚定不移,勇敢地迎击侵略者。”上述记载反映了
A. 希腊人崇拜于超自然的力量 B. 雅典城邦热衷于对外扩张
C. 作者历史研究中的人文精神 D. 作者质疑雅典直接民主制
13.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批准,在超过规定的时间或以非规定的方式,凭王权的借口,为国王之用而征款是违法的。”这说明
①英国议会在同国王争夺税权的长期斗争中获胜
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已成为社会共识
③国王在新政治体制中完全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④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权得到了议会和法律的保护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4. 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于1777年制定了第一部宪法——《邦联条例》,规定邦联国会以州为单位投票,军事、外交和财政的权力,必须有9个州同意方能行使。邦联不设行政部门,有权设立邦联法庭,以处理各州之间的争议,各州必须遵守邦联国会的命令,各州亨有独立的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该文件
A. 以法律形式巩固了十三州反英联盟 B. 保障中央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C. 标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首创 D.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
15. 1957年,煤钢共同体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前夕,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称:”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他甚至还表示: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欧洲合众国的诞生。这表明
A. 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剧变
B. 西欧国家通过《罗马条约》实现了政治联盟
C. 美国视联合的西欧为对抗苏联的战略基点
D. 欧洲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美国经济霸权巩固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5分)
16. 古代地图(11分)
材料一 《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摹绘本(1608年,南京博物院藏)
材料二 学者普遍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绘制,中国人李之藻组织刊印。”坤舆”二字出自《周易》,古人把地图称之为”舆图”。
《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方法。主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等信息,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图上有便利贴式的介绍,如”罗马”下方写道:”此方教化王不娶,专行天主之教,在罗马国,欧罗巴诸国皆宗之”。图中还有利玛窦自序和李之藻、祁光宗等写的题跋,利玛窦在序中写道:”窦也跄伏海邦,窃慕中华大统……壬午(1582年)解缆东粤,粤人士请图(绘)所过诸国以垂不朽。”祁光宗题:”西泰子(西泰为利玛窦字号)流览诸国……往往言前人所未言……余友李振之(即李之藻)甫爱而传之,乃复画为图说”,李之藻则讨论了该图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相同之处和”未闻之说”等。图中摹有2个椭圆形印记和1个正方形印记,皆是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会徽。此图的绘制方法、地理要素和大部分地名与同为利玛窦所绘的《两仪玄览图》相同。
——摘编自箫瑛《丝路帆远:<坤舆万国全图》等
(1)阅读材料一、二,论述《坤舆万国全图》对历史研究的作用。(7分)
材料三 一些学者质疑《坤舆万国全图》为利玛窦原创,甚至有人认为此图是中国人绘制。理由如下:
该图欧洲部分缺少佛罗伦萨等文艺复兴时期地名,更没有教皇领地,却标注了古罗马时代的地名;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一系列城市,在此地图上全部缺失;此外,该图与利玛窦1584年创作的《山海舆地全图》相比,有些地名标注不一致。
——摘编自李兆良《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等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坤舆万国全图》是否为利玛窦原创,并说明理由。(4分)
17. 1905年的中国(10分)
材料一 1905年部分大事记
4月 | 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 |
7月 | 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序幕 |
8月 |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
9月 | 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蒙小学堂 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条约,日本获得旅顺口、大连湾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独占权,战败的俄国也稳固了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权益 |
10月 | 京张铁路开工 |
材料二 1904—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的日俄战争,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
——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拜访严复。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改造中国,”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四 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文中称《共产党宣言》为”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介绍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
——余培源《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1905年中国的认识。(10分)
(要求:多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18. 西方财富观(12分)
西方财富观演变一览表
语境转换 | 主要观点 | |
第一阶段 | “什么东西是财富” | 哥伦布:黄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 孟克列钦(1575—1621年):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而商品流通则是获得金银的最重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增殖的源泉。 |
第二阶段 | “是什么东西创造财富” | 亚当·斯密(1723—1790年):财富的源泉是一国国民每年投入的劳动,所有劳动的生产物构成了一国的财富。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自由贸易才能发展英国工业,从而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
第三阶段 | “是什么东西能使财富增长” | 20世纪末,罗默、卢卡思等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内生的,它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溢出,以解释”在同一技术水平下,各国的财富增长为什么会不一样”的现象,因此知识是新的财富源泉。 |
(1)阅读上述材料,评述第一阶段的西方财富观。(4分)
(2)相对于前一阶段,第二、三阶段的财富观分别有何发展?并分析各自的历史背景。(8分)
19. 疾病、防疫与全球卫生(22分)
材料一 1910年10月,上海租界发现鼠疫病例,随后迅速蔓延。工部局(租界管理机构,由外国居留民选举产生的董事会领导)以法令形式要求检疫一切传染病。在租界官员眼里,西式建筑宽敞,多用水泥构建,而华人由于房屋低矮、阴暗、潮湿,多用木质材料构建,且四周堆满垃圾,易滋生老鼠,因此华人被列为重点检疫对象。外国职员平常对华人习惯于趾高气扬,被检家庭稍有拖延,立即斥骂;对环境杂乱污秽的家庭,强行进行隔离;不顾华人向有内室不见外人的传统,对所有男女一一检查,致使妇女感到格外羞辱。检疫激起下层民众不满,引发了街头骚乱。
经过华人精英与工部局的谈判,最终华人获得自主检疫权。此后华人通过社会募捐建立隔离病院,大力宣传鼠疫和卫生方面的科学知识,改变了将瘟疫视为神鬼作祟的普遍认知,使检疫得到了民众理解。华人检疫工作一丝不苟,受到舆论好评,最受华人舆论赞扬的是检疫人员对患者的关爱和抚恤。最终鼠疫得到控制,让外人对华人社会刮目相看,华人满怀信心提出:”租界华人与西人同一纳税,断无不能与议之理。此皆我华人自放弃权利之故,我愿嗣后租界上凡有所兴革,我租界居住之华人皆宜举代表列席,不独检查鼠疫一事而已也。”
——摘编自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等
(1)阅读上述材料,解读1910年上海租界鼠疫风潮。(9分)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农村血吸虫病(因血吸虫寄生人体导致的疾病,钉螺和粪便是传播途径)疫情严重,且没有针对性的安全药物,卫生人员短缺,这引起毛泽东等高层领导的关注,1955年血吸病防治运动开展,发动群众,实行大规模的灭螺和粪管运动。江苏1958年”每天都有几百万群众奋勇作战,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动人景象”。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诗,鼓舞了群众的士气。
——摘自余新中《真实与建构:20世纪中国的疫病与公共卫生鸟瞰》等
材料三 1980年起,农村开始从集体制转变,群众大范围的灭螺运动已经很难实施。1984年,血防工作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控制概念,开始采取人畜化疗为主、易感地带灭螺为辅的措施,同时重视人群健康教育也是血防控制措施的重要方面。1992年,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用于血防控制。各地还进行了疏通河道、修建沼气池等环境改造措施。
——摘编自李林瀚《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新中国两个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形成原因。(6分)
材料四 近代欧洲国家建立了隔离检疫制度,但不利于海运贸易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容易造成禁运混乱。为此,1851年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召开,试图在疾病控制和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多国公共卫生管理者召集在一起,因此这一年被视为”国际卫生”的起始点。随后,大会定期召开,但这种形式并不稳定,也缺乏约束力。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卫生”概念兴起,并逐步取代”国际卫生”。”全球卫生”是跨越国家边界的、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公共卫生向全球范围的扩大和延伸。卫生已不再限于其本身,而是涉及到外交政策、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协同,”国际卫生”中依靠卫生部门的应对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涉及各国的全球卫生问题,也需要外交的介入。这种卫生与外交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两大成果,即《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国际卫生条例》,这些依靠国际谈判与协商所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工具,在应对全球卫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郭岩《全球卫生及其国家策略研究》等
(3)依据材料四指出”国际卫生”与”全球卫生”内涵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加以分析。(7分)
【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共15道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B | D | D | A | D | B | B | C | A | A | B | C | D | A | C |
第二部分 共4道题,共55分。
16. (11分)参考答案要点:
(1)通过这幅地图可以了解利玛窦传播到中国的世界新知识,包括地圆学说、地理、异域风情等;李之藻题跋中比较该地图与中国传统著作内容的异同,为研究明朝部分知识分子对西学的初步认识,提供了史料;地图绘制时深受中国地理、文化知识的影响,地图的名字取自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第一次标注了很多中国地名、地物,地图上有中国传统的序、题跋等形式,这些可以作为研究当时传教士对中国了解状况的重要证据;地图印有耶稣会会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利玛窦的传教意图。
因此,这幅图为研究明朝西学东渐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史料。(7分)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即可得分。(4分)
示例一:认同利玛窦原创。此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绘制方法,使用当时西方流行的制图法;利玛窦自序和祁光宗题跋可以作为旁证;此图与同为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在绘制方法、地理要素等方面相同;此图有可能借鉴了此前的地图和文献。
示例二:否定利玛窦原创。该图在意大利地区没标注教皇领地和文艺复兴时期地名,也没有标注16世纪欧洲人在拉美殖民地建立的城市,这与利玛窦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不符;与利玛窦早期绘制地图相比,出现了地名标注不一致的现象;在文字资料方面仅靠地图上的自序和题跋,还不足以证明利玛窦原创。
17. (10分)
评分标准:
等级 | 描述 |
等级三 (10—8分) | 观点清晰,能够至少从三个角度论述;能准确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并揭示其内在联系;史实充分,分析全面准确;逻辑严密。 |
等级二 (7—4分) | 观点清晰,能够从两个角度论述;能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史实比较充分,分析不够全面;逻辑清楚。 |
等级一 (3一0分) | 没有明确的观点,仅从一个角度论述或没有角度;不能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仅罗列史实;有明显的史实错误,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逻辑混乱。 |
示例:
1905年是中国政治复杂发展的一年。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和瓜分,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在战争中宣布中立,充分暴露了其腐朽落后的本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日益高涨;清政府在政治上不得不做出转变,推动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台。
1905年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不同救国道路的一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涌现出各种思想主张。既有孙中山等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又有严复等改良派坚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化,还有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变革思想介绍到中国。
1905年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一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科举制废除,新式教育发展,推动了西学传播,有利于塑造大量的新式知识分子;京张铁路开工,促进交通近代化;清政府删除刑法中野蛮落后的条款,也表明中国法制文明的不断进步。
总之,1905年是中国螺旋式上升的一年,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鼎故革新的总体特征。
18. (12分)参考答案要点:
(1)以贵金属为财富标志的财富观,是当时商品经济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发展的产物,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的驱动因素,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
(2)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财富观的内容从货币即财富,发展为劳动创造财富,对财富来源的探索,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倡导经济上的自由主义。
20世纪末,财富观出现新内容,即如何使财富增长,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和知识的价值。
历史背景: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技术和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国际竞争更突出表现为知识和人才的竞争。(8分)
19. (22分)参考答案要点:
(1)评分标准:
等级 | 描述 |
等级三 (9—7分) | 提取信息充分;分析深入,论述合理,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
等级二 (6—4分) | 提取信息较充分;分析较深入,论述较合理,结构不完整;逻辑清楚。 |
等级一 (3—0分) | 提取信息不充分;没有分析,无结构;逻辑混乱。 |
示例: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等地建立租界,租界成为侵犯中国主权的”国中之国”,中西两种文明在此相互碰撞。鼠疫风潮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因鼠疫极具传染性;另一方面,由于外国人在租界享有特权,使防疫措施带有种族偏见,执法中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简单粗暴,加剧了矛盾。因此鼠疫风潮的出现,既是疾病蔓延也是民族、文化冲突的产物。
华人通过抗争,最终获得了自主检疫的权力。广泛的宣传有助于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华人工作认真负责,成功解决了疫情,也使华人增强了参与租界政治的信心,以捍卫自己的权益。鼠疫风潮的解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后,各方面的冲突与社会进步并存,此次鼠疫风潮即是近代复杂社会景象的缩影。(9分)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点是采取大规模群众性运动的形式。原因:技术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动群众;国家领导重视,群众热情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特点是科学治理、综合防治、国际合作。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难再实施群众性运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了防治工作的改变。(6分)
(3)后者要比前者更突出全球性;前者限于卫生部门,后者是多部门协同;前者仅是各国之间的协调,后者形成了有约束力的国际法。
近代海外贸易兴盛,各国之间联系加强,”国际卫生”的概念出现,有助于解决跨国家的卫生问题。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进一步加深,全球性的疾病问题和生态问题出现,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合作增多,因此”全球卫生”取代”国际卫生”,适应了解决全球性卫生问题的需要。(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