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有二道大题,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3小题,共46分)
1. 下图为1954年在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矢”青铜簋,上刻有铭文(部分):……王(周康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夨曰:[迁?侯於宜。……锡(赐)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赐)在宜王人(十)又七裹。……锡(赐)宜庶人六百又……六夫。……据此我们可以得出
“宜侯矢”青铜簋 “宜侯矢”青铜簋铭文
①周王开始通过封邦建国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②西周的统治疆域已经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周王为巩固疆域会改变诸侯的封地
④周王对分封的诸侯国赏赐大量的人口、土地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 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 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3. 下列政治制度与所属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A. 唐代: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B. 宋代: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C. 元代: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D. 明代: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4. 下列经济现象出现的时期与时代对应错误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文学折射时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诗经》收录了宗庙祭祀的歌词,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 《离骚》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 汉赋和唐诗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
D. 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均为满足市民阶层文化生活而作
6.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如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使馆界及驻兵区域权等。下列条约与司法主权丧失相关的是
A. 《南京条约》 B. 《五口通商章程》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7.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 获得军费赔偿 B. 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 在华开设工厂 D.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8. 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凡练兵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局中,悉其原委,而后兵可增,而不以为抽丁;饷可增,而不以为重敛。”清廷回复:”外洋以商务为重,上下均得其利,与中国政体迥殊,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分析以上材料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要素 | 内容 | |
A | 上书人身份 |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
B | 上书人主张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 | 清政府态度 | 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 |
D | 该事件背景 | 维新变法走向政治实践 |
9. 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的影响是
A.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
C. 中国开始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 1904年清政府任命候补道员谭学裴创办溥利呢革公司(北京清河制呢厂的前身),1908年破土动工。公司名为”溥利”,因为是官商合办,寓意官商可以普遍得到丰厚的利润。这家公司的创办
A. 沿用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某些做法
B. 标志北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
C. 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得益于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11. 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革命团体。下列各项,属于促成这种局面的相关因素的是
A. 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破产
B.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D. 革命党深入发动广大民众
12. 下图是一组漫画,第一幅借”靠天吃饭”一词批评时人”不能自立”;第二幅抨击政府”以国民为压靠对象”;第三幅”官”与”民”共扶五色旗站在地球上,并希望”国民有独立之精神,政府有独立之性质”。下列体现此追求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清末新政
C. 武昌起义 D. 新文化运动
13. 上海是近代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中心,上海缫丝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中最早产生的行业之一。下表是上海缫丝业规模变化表,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1928年 | 1933年 | 1936年 | 1939年 | |
丝厂(单位:家) | 104 | 44 | 49 | 36(全部在租界) |
丝车(单位:部) | 24375 | 10730 | 11116 | 7618 |
①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②手工生产技术落后
③日本侵华战争的冲击 ④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张之洞建立湖北枪炮厂,后改称汉阳兵工厂。从建厂之初的1895年到工厂撤并之前的1944年,一直生产”汉阳造”步枪。按时间顺序梳理下列装备过这款枪的部队,正确的是
①北伐军叶挺独立团 ②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
③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④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③①④
15.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中国高等学校创建的第一所,也是当时唯一的经济研究机构。1939年内迁至重庆后开展的工作如下栏所示。对其贡献表述准确的是
●研究西南、西北诸省各种资源的分布 ●出版《战时粮食问题与粮食管制》等专著 ●编写出版大学经济学教材 ●发行英文版《中国经济日报》 |
①学术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决策服务
②推动高等教育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培养人才
③使世界了解中国状况,唤起对华抗战的支持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 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17.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 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9. 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外来人口猛增,由于特区建设没有纳入国家计划,无法获得国家计划内的物资供应,生活用品十分紧缺,物价不断上涨。于是深圳政府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各种票证,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商品市场。这说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B. 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C.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D. 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20.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1. 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 皇帝制度 B. 司法陪审制 C. 完备法典 D. 陶片放逐法
22. 公元前4世纪,雅典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在演说中提到,雅典人皮洛斯被剥夺了公民权,由于生活穷困,他混入民众法庭(陪审法庭)骗取津贴,结果被判处死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德摩斯梯尼生活在伯利克里改革之后
②雅典民主仅适用于城邦的高等级公民
③所有雅典人都有权获得城邦发放的津贴
④只有雅典公民才能担任民众法庭的陪审员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3. 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认为,对公民资格的严格限制,导致了希腊的衰落;罗马人则因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的做法反映在法律上是
A. 制定《十二铜表法》 B. 汇编成《民法大全》
C. 法律适用于一切自由民 D. 形成了制订法律的理论
二、主观题(共54分)
24. 《明实录》与《明史》(10分)
材料一 明制,新皇帝登极后,及诏修前朝实录。有《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共修十三朝实录(建文朝无实录)。其中《明太祖实录》凡三修,初修于建文元年(1399)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不足一年。
材料二 《明史》为清代官修的前朝正史,《明史》的正式开馆修纂始于清顺治二年五月初二(1645年5月26日,清军入关之初)。《明史》中,明初于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之事,《明史·地理志》中漏而不述,只见于《兵志》,称:洪武,永乐间边外归附者,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以敕书印记,设都司卫所。下列:”都司(奴儿干都司)”,再列卫三百八十四。所谓”边外归附者”即女真各部。至于蒙古、西番,则均直书其名。
——改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1)指出《明实录》和《明史》的史料类型。(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明太祖实录》和《明史》的编纂特点和目的。(8分)
25. 从战歌到国歌(12分)
材料一 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丰子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前后,《义勇军进行曲》与《保卫黄河》一起在延安地区传唱,国民政府也将该歌曲编入《中国抗战歌曲集》。1940年,美国歌手罗伯逊翻唱《义勇军进行曲》,以《起来》为名录制唱片,宋庆龄为之撰写序言称:”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抵抗敌人的力量源泉。”二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盟军胜利凯旋曲目之一。
材料二 1948年5、6月间,针对美国扶植日本,中国民众掀起抗议运动,为《义勇军进行曲》填写新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反对出卖人民,前进,争取自由和平”。1948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编辑的《群众歌曲选》中,《义勇军进行曲》排在首位,一同收录的还有《东方红》《八路军进行曲》等。同月,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
材料三 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如下:(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该《启事》解释如下:”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作为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义勇军进行曲》为何被新中国选定为国歌?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12分)
要求:从材料三对国歌歌词的五个要求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6. 不同时代的人对李鸿章外交的评价不尽相同。(14分)
材料一 梁启超指出:”所谓联者(与外国妥协),又非平时结之,不过临时而哫(阿谀奉承)之。”认为李氏并非全然不知”以夷制夷”的不妥,皆因危若累卵的政局,”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时也”。同时批评李鸿章洋务、军事及外交失败,关键在于”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事,不知政治之本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12月)
材料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称李鸿章外交犹如汉奸之变相。1907年,《民报》刊发大幅讽刺性政治漫画,并在画下注明”过去汉奸之变相”,李鸿章赫然在列。1918年费行简以秦桧”卖国”比拟李鸿章,称”俗论拟之为秦桧,子不敢议其过刻也”
——摘编自《民报》、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大陆相关著述有梁思光的《李鸿章卖国史》(1951年),胡滨的《卖国贼李鸿章》(1955年),章回主编的《李鸿章》(1962年),王天奖、李国俊的《尊孔派和卖国贼——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1976年)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李鸿章”误国””卖国”论题展开了学术理论辩驳。欧阳跃峰认为李氏”和戎”外交(与外国妥协)是在对中外大势及敌强我弱清醒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谨守条约”并不排斥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且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林璧属认为,评价李氏的标准歧异导致评价结论歧异,近年李氏研究过程中渗透着情感因素,其结果导致李氏外交行为的责任难以评判,历史评价的普遍性原则没有得到尊重。
——摘编自盛海生、欧阳跃峰《百年来李鸿章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李鸿章外交的看法有何不同。这反映出社会政治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阅读材料三,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对李鸿章外交看法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2019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联欢。联欢群众演唱的歌曲中有以下三首:
歌曲名 | 创作年代 | 歌词节录 |
《我们走在大路上》 | 1963年 |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1981年 |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
《不忘初心》 | 2016年 (长征胜利80周年) |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 |
这些歌曲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人民的精神风貌。请你从上表中任选一首,对此加以简要说明。(4分)
28. 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4分)
材料 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八十年代,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
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21世纪初至现在,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使”Made in China”闻名全球,国内一些优秀制造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领先行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摘编自《剧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业发展史》
阅读材料,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CCD 6-10:BDCDA 11-15 BDABA 16-20:BABBC
21-23:BDC
二、主观题:
24.(1)属于关于明朝的文献史料中的官修正史
(2)《明太祖实录》:特点:经过多次修撰,删改对于朱棣不利的内容,(2分)目的:为燕王朱棣正夺位之名。(2分)
《明史》特点:立足未稳就急于诏修前朝历史,隐去了清朝的祖先曾臣于明朝的历史(2分)目的:借此宣告明王朝已亡,不承认南明政权;笼络明朝的遗臣;(2分)
25.(12分)参考答案示例: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中国特征”的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歌曲以长城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歌词”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号召国人不分地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抵抗侵略。歌曲在世界各地传唱,并成为中国的代表曲目。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政权特征”的要求。这首歌曲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流传了十余年,由政协会议征集、讨论并通过,成为国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体现,代表了工农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意愿。这说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获得广泛认可。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民主主义”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解放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改编为《反美帝扶日进行曲》,表达了人民要求民主自由的呼声。这首歌曲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却被国民政府列为禁歌,这体现出它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它提倡的团结奋斗精神也符合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新中国之远景”的要求。建国之初,国家尚未完全统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的政策。《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号召人民不忘创建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发扬爱国精神,激发国人为捍卫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奋斗。
《义勇军进行曲》符合”限用语体,不宜过长”的要求。歌词采用了白话文,全文70余字,通俗易懂,社会各阶层都能传唱,收录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歌曲选》中。
26.(14分)
(1)不同:材料一认为李鸿章对外妥协具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对其外交行为的评价比较辩证。材料二认为李鸿章在外交方面是一个卖国贼。(4分)
变化:由改良到革命(由维护清政府统治到建立、维护民主共和)。(2分)
(2)变化:由将李鸿章看成是卖国贼,到主张理性评价李鸿章的外交。(2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对李鸿章的评价破除了单纯采用阶级分析的观念;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交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对李鸿章外交的评价出现转变;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念;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恢复,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发展。(6分,答对3点即可给分)
27.《我们走在大路上》创作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反映了人民对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战胜经济困难的喜悦。
《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初,反映了人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支持与对改革前景的信心。
《不忘初心》创作于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反映了人民对长征精神的铭记和传承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以上选答其一,给4分)
28.(14分)赋分标准:每个阶段3分,总结2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供应。
八十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增强了活力,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制造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处于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制造业发展仍受一定的束缚,国内市场供不应求。
进入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国家的鼓励和扶持,使民营制造业迅速崛起,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逐渐繁荣。但内地和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迅速融入全球经济,扩大市场,一些优秀制造企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完善,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