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有两道大题,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45分)

1. 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在北京出土的克盉和克罍两件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此事。下列对克盉、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正确的有

①为西周分封制提供实物佐证

②能够印证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载

③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

④说明受封者需在都城辅助天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白虎通·宗族》记载”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材料中反映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3.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关于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全体成年人都有资格参与政治

B.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行使权力不受任何限制

C. 监察官、执政官等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D. 都存在寡头政治的特征

5. 英美两国近代政冶制度相同的是

A. 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实行三权分立

C. 选举产生国家元首 D. 都属于民主制度

6. 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含义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体现”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是

A.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7. “(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9.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D. 《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10. 明朝一条鞭法施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A. 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计亩征银,加紧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D. 赋役征银,彻底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11. 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比值越大,差距越大,反之越小。观察下图中阶段②的变化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B. 农村改革获得突破,改变了农民收入状况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农业活力

12.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所评价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3. 官员贪赃枉法为人民所不耻,明清两朝考核制度中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的考核形式是

A. 考察 B. 初考 C. 通考 D. 考满

14. 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

A. 秦朝丞相 汉朝中书令 B. 秦朝太尉 唐朝节度使

C. 秦朝御史大夫 宋朝通判 D. 宋朝枢密使 明朝殿阁大学士

15. 下图为某一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法令草案,他们对文官的考选、甄别、任用、官等、官俸、保障、抚恤、惩戒等均作了详细的规定。由此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此政府是

A. 晚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北洋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16. 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中规定:”子告父母,妇告戚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杀头)。”下面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体现了《二年律令》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B. 反映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之中

C. 说明了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

D. 体现出当时法律的严酷

17.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养民之道,斯矣。”此材料体现的实质是

A. 用礼和法强化封建统治 B. 礼法结合以保障民生

C. 强调”君舟民水”的关系 D. 礼法对立,只能取其一

18. 从法治与教化的角度,秦朝和清朝的治国主张分别是

A. 乡约教化,严刑峻法 B. 严刑峻法,乡约教化

C. 独尊儒术,礼法并用 D. 礼法并用,独尊儒术

19. 古代《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代罗马法

A. 注重证据 B. 主张重罪轻罚

C. 纵容犯罪 D. 维护贵族利益

20. 为了保证程序公开公正,西方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建立了

①三权分立制度 ②律师制度

③弹劾制度 ④陪审团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21. 16世纪,宗教改革出现后的新教,在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同时,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民发财致富。对此现象解释准确的是

A. 宗教伦理逐渐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

B. 宗教伦理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地位

C. 宗教伦理阻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

D. 宗教伦理束缚人们的行为,麻痹人们的思想

22. 下表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重大事件与意义,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选项

事件

意义

A

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B

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

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

推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

D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新中国第—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津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23. 名画《步辇图》描绘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觐见太宗求亲的场景。在隋唐时期,主掌”诸番朝见之事”的中央机构是

A. 鸿胪寺 B. 礼部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24. 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办事大臣,实行”改土归流”等政策。这些措施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②继承和推广了满洲的八旗制度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5. 下图中的人物是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民族英雄贞德,她身披甲胄,腰悬宝剑,率领三四千法军与英军战斗,取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战争中的危局。英法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

A. 经济的快速发展 B. 民主关系的交融

C. 民族意识的觉醒 D. 封建王朝的衰落

26. 下列重要文献中,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为国际法奠定基础的是

A. 《非战公约》 B. 《战争与和平法》

C. 《国际联盟盟约》 D.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27.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于1815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该体系在国际关系史上的积极意义是

A. 使欧洲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状态

B. 恢复法国大革命前欧洲的统治秩序

C. 由各个大国决定欧洲政治格局

D. 各国常以召开会议的方式解决争端

28. 下表是我国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据此判断这一地区是

时期

措施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

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内蒙古自治区 B. 宁夏回族自治区

C. 西藏自治区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9. 2011年,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C. 民族自治区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主权

D. 我国5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30. 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5000名代表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这充分反映了

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②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③中国与各国携手建设和平和谐世界的愿望

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道小题,31题17分,32题20分,33题18分,共计55分)

31. (17分)改革或变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变法)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5分)。

材料二 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4分)。

材料三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四 李鸿章于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1895年3月19日)到达日本马关后,反对议和的奏折从来没有停止过……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督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督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有哪些人上书?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所述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材料三、四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依据材料分析两类史料的史学价值(8分)。

32. (20分)17~19世纪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

1839年林则徐至广州后,聘请传教士伯驾翻译瓦泰尔《国际法》的若干章节,如”涉及到战争起及其敌对措施,如封锁、禁运等”,以及有关”一个国家驱逐外商和没收走私物品的权利”等条款,首次将国际法引进中国。林则徐据此宣布鸦片为违禁品并予以销毁。此后,随着战争的爆发,”中国对国际法的兴趣消失了,在20多年内,再没有任何有关国际法的说法”……1864年,传教士丁韪良将美国学者惠顿的《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取名《万国公法》。刚译毕就发生了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中国内海扣留丹麦商船事件,总理衙门”暗采该律例之言与之辩论”,结果普鲁士公使”即行认错,俯首无词”。奕认为,外夷律例虽不尽符合中国法制,但亦有可取之点,于是上奏清帝力主出版此书。清帝准奏,刊刻后分送各通商口岸,以备对外交涉时参考。此书在当时流布较广,清廷的多位外交使节都曾阅读过。此后,丁韪良又译出多部国际法著作,在其执掌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后还开设了国际法课程……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第一条,”清政府显然是参照了国际法有关领海主权和局外中立的原则”。西方人发现,”在未来的交涉中,我们必须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他们已在用我们所承认的那些依据来对抗了。”

——摘编自谭树林《晚清在华美国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国际法的传入》

请以”近代中国与国际法”为主题,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2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3. (18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每个国家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择优录用。文官不受选举和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到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是”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材料二

材料三 鉴于政党分赃带来的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美国国会在舆论压力下,经过多次辩论,于1883年初通过《美国文官法》。其主要内容有:对官员选拔实行竞争性的公开考试和考核制,同时对高级要职实行选举制和任命制;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政府官员名额;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负责组织文官考试、调查文官法执行情况等……《美国文官法》的核心是实行竞争淘汰的考绩制,即根据公职人员的能力和政绩,按照公开竞争原则决定其录用和提拔降退。

——摘编自丁则民、黄仁伟、王旭等

《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英、美文官制度有何异同?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B

C

D

C

D

B

C

A

B

C

A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B

A

C

A

D

B

C

C

B

D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道小题,31题17分,32题20分,33题18分,共计55分)

31.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措施: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2)特点:方式上,民间、官方等多种方式;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饮食、思想意识多方面,以向汉族学习为主,各民族也为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3)上书人员:各省官员、举人;目的:反对签订和约。

得出结论的依据:根据档案记载,四月初八都察院代奏官员举人上书共计十五件,康有为说拒收情况不存在。

史料类型:材料三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四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较高,与个人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32. 评分标准:

一类:20~16分:现象提取全面、表述准确,原因、影响分析到位,无史实性错误;

二类:15~10分:现象提取比较全面,原因、影响分析比较到位,无史实性错误;

三类:9~6分:现象提取、表述均有瑕疵,原因、影响分析有不足,无史实性错误;

四类:5~0分:现象提取不充分,表述不准确,原因、影响分析不足,有明显史实性错误。

33. 相同点:两国都以立法形式确立文官制度;公开竞争考试;政治中立。不同点:英国文官职务常任;美国文官高级职务实行选举制、任命制,核心是考绩制;美国规定官员人数分配和各州人口比例挂钩。

相同点的原因:工业革命后需要建立高效廉洁政府;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民众呼声;美国学习英国的文官制度。

不同点的原因:美国借鉴英国经验,尽量规避其弊端,重视对文官的激励;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有一定自治权,根据人口比例确定官员名额,能兼顾各州权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