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题,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在长江下游出土了精美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祭坛和神庙的文化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龙山文化
C. 河姆渡文化 D. 良渚文化
2.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关于甲骨文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 它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
B. 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忆
C. 它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
D. 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3. 《史记正义》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4. 商周时期的主要农具是( )
A. 青铜器 B. 木、石、骨、蚌器 C. 铁器 D. 石、铜器
5.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宗法制完全崩溃 B. 各诸侯之间联系密切
C. 分封制逐渐瓦解 D.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6. 春秋争霸战争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一历史进程造成了( )
A. 县制普遍取代封邑 B. 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C.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 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7. 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 )
A.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 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 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 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先后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罐、陶纺轮、铜戈、铜壶及刀币等大量文物。一些文物上刻有”燕侯载””燕王职””左征(燕国内府官署名)”等文字。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当时( )
①地方管理体制 ②本地农业生产 ③社会生活状况 ④工、商业状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0.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
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 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 周 B. 秦 C. 汉 D. 唐
12.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13. 秦朝统一中国后,只用两年时间便修成了驰道。秦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
①秦朝的长治久安 ②国家统一的巩固 ③郡县制度的推行 ④百姓负担的减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4. 1975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 20 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 600 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
A. 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 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 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
D. 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15. 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郡守
16.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7. 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 )
A. 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
B. 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
D. 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18. 东汉中后期,皇帝大都年幼,寿命较短,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党锢之祸” D. 黄巾军起义
19. “本纪褒项羽,照尘寰信史;列传赞商侠,成一家之言。”与该对联相关的史书是( )
A. 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B. 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 纪传体通史——《史记》 D. 编年体断代史——《史记》
20.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
A. 北魏、隋、东晋 B. 东晋、北魏、隋
C. 东晋、隋、北魏 D. 北魏、东晋、隋
21. 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 ( )
A. 计口授田 B. 设立三长 C. 议定俸禄 D. 移风易俗
22.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2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九品中正制,本想着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 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 创立不符合历史标准
C. 选官标准始终家世才能并重
D. 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24. 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 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C. 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D. 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25.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以下可以为这部书的完成提供条件的是( )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施行均田制 ②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③北方人口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④曲辕犁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6. 唐初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佐天子而统大政”。门下省官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官员( )
A. 审核诏书建言献策 B. 起草诏书负责决策
C. 统领行政分管六部 D. 擅权乱政专横跋扈
27. 《旧唐书》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这说明唐朝( )
A. 全国各地的商业往来频繁 B. 海上丝绸之路往来频繁
C. 商业性城镇已经大量出现 D. 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发展
28.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从此一蹶不振,地方出现了( )
A. 节度使 B. 诸侯王 C. 藩镇割据 D. 州刺史
29. 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隋并未实现统一繁荣 B. 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
C. 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D. 隋朝统治导致国富民穷
30.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在①颁布推恩令
B. 北魏孝文帝从④迁都到洛阳
C. 宋太祖在③”杯酒释兵权”
D. 秦始皇在②建立秦朝
31. “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
A. 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 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
C.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D. 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32. 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 )
A. 民族交融淡化了家族之间的认同
B.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C.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D.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33. 下列措施中,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兴起的是(
)
A.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唐朝设置的节度使 D. 宋太祖派通判监督文官
34. 请分析下图中导致760年户数锐减的原因是( )
A. 隋的暴政 B. 黄巢起义
C. 安史之乱 D. 自然灾害
35.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这一变化的制度是( )
A. 井田制 B. 租调制 C. 租庸调制 D. 两税法
36.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又维系了一百多年,以下有助于唐王朝维系统治的是( )
①藩镇割据节度使相互制衡 ②朋党之争延缓了农民起义
③两税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宦官专权制约节度使兵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7. 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基本功是明确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其中苏教版历史教材之朝代顺口溜是:唐尧虞舜夏商周,( )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 )是对头,隋唐五代又( ),宋元明清帝王休。下列补缺准确的是( )
A. 春秋战国、东魏西魏、辽金
B. 春秋战国、南朝北朝、十国
C. 东周两头、北齐北周、西夏
D. 东周东汉、南朝北朝、十国
38.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39.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
A. 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 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 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 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40.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官员,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41. 某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中一组学生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42. 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统治时期,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 王安石变法无果而终 B. 转运司将地方财政上缴中央
C. 武将拥兵在地方割据 D. 宋朝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43. 王安石在《河北民》一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44. 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哪一和约( )
A. 宋辽和议 B. 宋夏和议 C. 澶渊之盟 D. 绍兴和议
45. “兼制中国,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反映了( )
A. 契丹版图过于辽阔 B. 契丹并未真正实现统一
C. 宋朝与契丹往来频繁 D. 契丹采取不同统治政策
46. 《金史》记载:”(宋太祖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史籍所述两个少数民族政权( )
A. 都创立兵农合一的制度 B. 都被蒙古人灭亡
C. 长期与北宋对峙 D. 都兴起于辽河上游
47. 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
A.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 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 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48.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
A. 青苗法 B. 保甲法 C. 盐铁官营 D. 平准法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2大题,共52分。
(一)制度建设和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请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这两种制度的特征及作用。(7分)
材料三 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材料三中”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指的是什么事件?请结合所学,简析该事件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3分)
材料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4)材料四表明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7分)
材料五 赵宋王朝的”祖宗之法”,说得浅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而这一方针主要是宋太祖、宋太宗的创法立制。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从其客观效果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材料六 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它的对立面 ,”冗兵”、”冗官”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七 宋朝号称是一个非常仁厚的时代……在这样的结构里,新陈代谢更为困难……这样一个号称仁厚的政府,号称仁厚的传统,因为没有选择好的留下、坏的淘汰的机制,以致这个政府变得越来越大,沉积越来越多了。
——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
(5)请结合材料五、六、七及所学,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谈一谈你对宋朝”祖宗之法”的理解。(5分)
(二)运用文学作品了解历史风貌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有效策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材料二 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
(1)《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对比材料一、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韩非子·有度》
材料四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2)根据材料,概括韩非子、孟子的思想主张,并分别指出其所代表的学派。哪一思想主张更符合当时各国统治者的需要?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7分)
材料五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
——司马相如《上林赋》
(3)此赋创作于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五,归纳汉赋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征出现的时代背景,并列举汉武帝的哪些经济、文化措施造就了这一时代背景。(7分)
材料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4)材料六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这一现象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应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4分)
参考答案
一、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D | C | C | B | C | D | C | C | D | C | B | C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C | D | C | C | B | A | C | B | D | C | A | D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A | A | A | C | D | A | B | C | C | C | D | C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B | C | A | B | B | D | B | D | D | D | C | A |
二、
(一)
(1)材料一为分封制,材料二为郡县制。(2分)
分封制的特征:血缘色彩浓厚(或以分封王室宗亲为主);(1分)
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1分)
郡县制的特征:按地域划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和考核,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或地方长官直接对中央负责)。(2分)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或巩固统一)(1分)
(2)事件:孝文帝改革(1分)
意义:促进民族交融(1分),促进北魏士族政治化/接受汉族政治模式,促进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任两点2分)。
(3)民族融合的方式多样,民族融合的方向是双向的,主流是汉族影响少数民族(一点1分,只答出民族融合给1分)
(4)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交融(或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举例说明:武力征服(东突厥/西突厥);和亲/结盟(吐蕃);册封(靺鞨/回纥或回鹘)。(6分,分类和史实各1分,每种分类举一个民族即可)
(5)①内容:”祖宗之法”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分)
②背景:”祖宗之法”是宋初为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的”防弊之政”。(1分)
③影响:”祖宗之法”一方面对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等”新弊”,其带来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最终造成了北宋的灭亡。严格恪守”祖宗之法”的政治传统使宋代社会结构缺乏自我更新能力,虽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都最终失败。(3分)
(二)
(1)变化: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产生。(2分)
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2)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1分)法家。(1分)
孟子:提倡”仁政”,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使民以时。(1分)儒家。(1分)
韩非子法家思想更符合。(1分)理由: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力图富国强兵,法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更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2分)
(3)特征: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1分)
时代背景:西汉大一统王朝,国力强盛。(2分)
经济措施: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3分,每点1分,任意3点即满分)
文化措施:尊崇儒术。(1分)
(4)现象:佛教在中国盛行。(2分)
影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更新和发展。(2分)
(5)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其作者所处时代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作者的思想与社会现实,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佐证。但文学作品中也有虚构成分,用于历史研究时要注意其内容的文学性,应广泛搜集其他史料与其相互印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