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 5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变法通议》 D. 《孔子改制考》
2.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3. 有学者评价某历史文献是”近代中国要求学习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著作”。该历史文献可能是( )
A. 《四洲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新学伪经考》
4. 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 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 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5. 洋务运动迈开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近代化步伐。它的建立源于军事上的需要,它的发展和影响,又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它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和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材料中的”它”是( )
A. 江南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 发昌机器厂 D. 湖北织布局
6.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 )
A. 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 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C. 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 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7. 若给下则年表命名,正确的名称是( )
1861年(咸丰十一年) | 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 |
1865年(同治四年) |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
1866年(同治五年) | 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
1872年(同治十一年) | 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
1876年(光绪二年) | 李鸿章派军官赴德学陆军,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
1880年(光绪六年) |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设电报局,请修铁路 |
1881年(光绪七年) | 李鸿章设立的开平矿务局正式投产 |
1888年(光绪十四年) |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
A. 洋务运动部分成就一览表 B. 李鸿章生平部分事迹一览表
C. 晚清教育发展部分成就一览表 D. 晚清军事工业发展部分成就一览表
8. 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
时间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 财政问题彻底解决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9.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0.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提供理论依据;古文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与孔子无关。康有为的这一著作( )
A. 恢复了先秦儒家经典真实的历史面貌
B. 提出了彻底否定儒家伦理纲常的主张
C. 冲击了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守旧思想
D. 论证了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变法目的
11. 有学者认为中国某历史时期具有”中国共和不能,不共和亦不可”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方面共和招牌已挂,但受社会条件限制,未能真正实行,故”共和不能”。另一方面,面对二十世纪的国际环境,当革命之后,中国已无君主立宪的可能,故”非共和不可”。这一时期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 )
①发动辛亥革命 ②发起二次革命 ③发动护国运动 ④发起新文化运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2.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思想准备,而五四爱国运动则使新文化运动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并产生了新的面貌。新面貌的表现是( )
A.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白话文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C. 自然科学的成果得到推广 D. 更多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13.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的”文化的觉悟”和”社会的觉悟”分别是指( )
A. 抨击封建道德,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中下层平民生活和习俗的改造
B. 摈弃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态度;社会习俗的西化
C. 努力在中国尝试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 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14. 下图旗帜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南昌起义时期 B. 秋收起义时期
C. 井冈山会师时期 D. 红军长征时期
15. 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为题材,绘制了一幅示意图,图中四个序号分别代表四个事件( )
①”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②”新民主主义理论”
③”工农武装割据” ④”宪法大纲”
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③④②①
16.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群众游行有”浴血奋战”方阵,以三辆并行彩车为主,彩车分别载有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分别寓意在反对国民党、抗日、解放三次革命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下列不属于此三次革命战争的是( )
A. 百团大战 B. 汀泗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飞夺泸定桥
17.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依据这次会议的精神,中国共产党(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C.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D. 发动了湘贛两省边界的秋收起义
18.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毛泽东和朱徳指挥红军,以少数兵力袭扰和疲惫敌军,且战且退,主力部队集中隐蔽在根据地的纵深地带,寻机歼灭冒进深入之敌。这种作战方式是( )
A. 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B. 分兵把守,御敌于国门之外
C. 短促突击,与敌主力进行战略决战 D. 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
19. 20世纪30年代,上海烟草公司生产”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并在宣传词中写道”爱国民众已一致改吸马占山将军牌香烟”。香烟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折射出当时中国( )
A. 局部抗战推动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B. 民族资本家提出”实业救国”口号
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20. 有学者说”经此一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极大提高。近代以来,中国长久徘徊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带,此次战争使中国重返中心舞台。”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①废除帝国主义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②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④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21.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下;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美国干涉朝鲜内战,派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这反映了( )
A. 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性 B. 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困境
C. 巩固人民政权的紧迫性 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22.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23.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4.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公私合营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25.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变化。两组数据在1960-1965年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背后的共同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B. 国民经济调整的促进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26.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 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27. 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与军事及其他援助”。2001年,中俄两国所订立的条约中有”缔约双方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巩固地区国际稳定,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的表述。这说明今天( )
A. 中日两国的矛盾已经化解 B. 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中俄同盟关系进入新阶段 D. 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中心
28.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9.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 时期 D.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30. 一五期间,中国投资在工业上的资金达 250. 2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42. 6%,对农业的投资41. 8 亿元,占国家基本投资总额的 7. 1%(杨素群 2002),对重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4. 3%增加到 1955 年的 47. 3%;对农业基建的投资则由 1952 年的14. 8%减少到 1955年的 6. 7%。这表明当时国家意在( )
A. 加大农业投资比例规模 B. 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调整农业工业投资比例 D. 纠正国民经济畸形结构
31.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32.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33. 边疆与主权(6分)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连地广矣,在南则与法之越南、英之缅甸交界,在西则与印度比邻,在东北、西北由东三省、内外蒙古迤逦而至新疆,以在与俄接壤,皆强邻也。”故强调加强边防之重要。另一位洋务家王韬提出对新疆地区移民实边,”以固我边陲。”他还在《言战》中提出”中国海疆,南北逶迤万有余里”,宜加强驻军,对海疆的防护。又在《宜索归澳门议》中提出,”首宜索还澳门一隅,归我管辖,画疆置守,设官治民,建炮台,戍兵卒,以固我边圉,用资屏蔽。”
——摘编自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
依据材料概括王韬、郑观应关于边疆问题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背景及影响。(6分)
34. 公车上书了没?(8分)
材料一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说: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
材料二 当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
“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茅海建认为:”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点所依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8分)
35. 近代的枢纽:北京大学(6分)
戊戌变法期间,建立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21年后,以北京大学为先导,掀起了五四运动。请概述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的相同点。(6分)
36. “她”字的诞生(10分)
1823年,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中,因汉语里没有字与”she”相对应,他将其译为”他女”。
1864年,传教士罗存德在为教会女子学校编写英语文法书时,可能受到广东话或客家话影响,将所有的第三人称都译成了”佢”。1878年,曾求学英国的广州人郭赞生将传统的”伊”字用于翻译女性代词。
1918年,周作人指出:刘半农曾提起创造一个”她”字,但用新字在印刷时需要铸很多铅字很不方便,所以暂不提倡,而可用”他女”暂代。在一些响应者看来,这个字本身就是女子独立和与男子平等的象征符号。
1919年,《新青年》刊登了《英文”she”字译法的商榷》一文。此后”伊”字指代she的方案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她”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5月20日,白话诗人康白情在《晨报》上发表《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成为在报刊上正式使用”她”字的第一人。1920年,留学英国的刘半农以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思念。20年代中期以后,”她”字大量流行开来。
(1)依据材料,概括女性新代词发生的变化。(4分)
(2)结合所学,分析”她”字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意义。(6分)
37. 疾病、防疫与全球卫生(14分)
材料一 1910年10月,上海租界发现鼠疫病例,随后迅速蔓延。工部局(租界管理机构,由外国居留民选举产生的董事会领导)以法令形式要求检疫一切传染病。在租界官员眼里,西式建筑宽敞,多用水泥构建,而华人由于房屋低矮、阴暗、潮湿,多用木质材料构建,且四周堆满垃圾,易滋生老鼠,因此华人被列为重点检疫对象。外国职员平常对华人习惯于趾高气扬,被检家庭稍有拖延,立即斥骂;对环境杂乱污秽的家庭,强行进行隔离;不顾华人向有内室不见外人的传统,对所有男女一一检查,致使妇女感到格外羞辱。检疫激起下层民众不满,引发了街头骚乱。
经过华人精英与工部局的谈判,最终华人获得自主检疫权。此后华人通过社会募捐建立隔离病院,大力宣传鼠疫和卫生方面的科学知识,改变了将瘟疫视为神鬼作祟的普遍认知,使检疫得到了民众理解。华人检疫工作一丝不苟,受到舆论好评,最受华人舆论赞扬的是检疫人员对患者的关爱和抚恤。最终鼠疫得到控制,让外人对华人社会刮目相看,华人满怀信心提出:”租界华人与西人同一纳税,断无不能与议之理。此皆我华人自放弃权利之故,我愿嗣后租界上凡有所兴革,我租界居住之华人皆宜举代表列席,不独检查鼠疫一事而已也。”
——摘编自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等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910年上海租界鼠疫风潮的背景及成因。(8分)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农村血吸虫病(因血吸虫寄生人体导致的疾病,钉螺和粪便是传播途径)疫情严重,且没有针对性的安全药物,卫生人员短缺,这引起毛泽东等高层领导的关注,1955年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开展,发动群众,实行大规模的灭螺和粪管运动。江苏1958年”每天都有几百万群众奋勇作战,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动人景象”。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诗,鼓舞了群众的士气。
——摘自余新中《真实与建构: 20 世纪中国的疫病与公共卫生鸟瞰》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形成原因。(6分)
38. 外争国权(8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收回租界大事记
1924年 | 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不平等条约”,作为一个被赋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在此前报刊上使用不多,此后广为传播。 苏联宣布放弃原沙皇俄国的在华租界。 |
1927年 | 英国水兵在汉口杀害庆祝北伐胜利的群众,激起大规模反英运动,国民革命军和工人纠察队进入英租界,实行接管。此后,九江英租界也被收回。 |
1941年 | 日本对美国、英国宣战,日本占领各国在华租界。 |
1943年 | 签订《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美英两国放弃包括租界在内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 |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收回租界的历史过程。(8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A | C | C | A | A | D | A | B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D | C | C | D | A | B | D | B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D | A | A | A | C | A | D | B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B | B | B | D | B | B | C | D |
33. 观点:中国面临强邻环伺的局面,主张加强边防(1分);
迁移人口,巩固边防;(1分)
加强海防建设;(1分)
收回澳门,维护国家主权。(1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面临民族危机。(1分)
影响:有利于国防的加强及国家主权的维护。(1分)
34. 材料一中的史料属于个人回忆录(私人著述)(1分),
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
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记忆有时也不够准确,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4分)
材料二中的研究依据大量的宫廷(官方)档案,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3分)
35. 都是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运动;
同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都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共6分)
36. (1)变化:译字形态的变化(他女、佢、伊、他女、她);
含义功能的变化(从出于翻译的实际需要,到被赋予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的社会含义,再到喻指祖国);
“她”字使用范围的变化(从受到质疑少有人用,到得到认同广为流行)等。(任答2点,给4分)
(2)原因:清朝中后期,随着中西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尝试通过改造传统汉字的用法或创造一些新字,以适应中西方语言词汇对应的需要;
由于近代女学的兴办、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独立意识觉醒,要求男女平等。(1点2分,共4分)
意义:”她”字的诞生和流行折射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和文化大众化的历史潮流;以 “她”字为代表的新语词的出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任答1点,给2分)
语言的变化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如仅笼统答这一句,给1分)
37.(1)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等地建立租界,租界成为侵犯中国主权的”国中之国”,中西两种文明在此相互碰撞。(4分)
成因:鼠疫风潮的出现,一方面是因鼠疫极具传染性;另一方面,由于外国人在租界享有特权,使防疫措施带有种族偏见,执法中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简单粗暴,加剧了矛盾。(4分)
(2)特点:采取大规模群众性运动的形式。(2分)
原因:技术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动群众;(2分)
国家领导重视,群众热情高。(2分)
38. 1924年,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兴起,推进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社会运动。(1分)社会主义苏联率先主动放弃在中国的租界。(1分)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国军民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2分)
全面抗战开始后,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激化,西方国家丧失对在华租界的控制。(2分)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的贡献,美英等国同意放弃租界等其他各项侵略特权。中国人民通过努力奋斗捍卫了民族的权利。(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