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3.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C. 宋汴梁 D. 元大都
4. 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A.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 “别黑白而定一尊”
5. 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 )
A. 直接民主制 B. 抽签选举 C. 代议制民主 D. 轮流坐庄
6. 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 )
A. 推翻了君主制度 B. 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C. 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D. 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7. 针对某国一次革命后采用的政治形式,有学者拟订了以下研究提纲,据此判断,这个国家应该是( )
(1)一个联邦,一个由选举产生的总统 (2)以一部成文宪法作为政府的基础和对政府的牵制 (3)权力制衡制度 (4)立法者的选举在人口比例的基础上产生——若干人中选出代表一名 |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8.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9. “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 19世纪中期 B. 19世纪末期
C. 20世纪初期 D. 20世纪中期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训政纲领》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张居正改革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12.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维新派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维新派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3. 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十九大
14. 史载,秦时各郡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御史)。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所以有学者认为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嬗变而成。这说明( )
①秦与汉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分别在中央和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最高执政集团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6.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7.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8.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 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19. 1901年,张之洞等人在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
A. 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 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
C. 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 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20.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21.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2. 明清时期的乡约与宋朝相比,发生的重要变化包括( )
A. 仍然有较大的教化作用 B. 逐渐与法律合流
C. 从政府组织发展到民间 D. 民间自愿性加强
23. 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以上思想内容最有可能体现在( )
A. 《十二铜表法》 B. 《大宪章》
C. 《法国民法典》 D. 《至尊法案》
24. 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 维护教皇权威 B. 主张圣像崇拜
C. 倡导信仰自由 D. 支持宗教改革
25.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抗议”是指( )
A. 抗议《圣经》的权威 B. 抗议国王的权威
C.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D. 抗议贵族的权威
26. 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 B. 吐蕃 C. 鲜卑 D. 女真
27. 下列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
①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羁縻州 ②清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 ④清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 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
①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 ②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③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 ④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9.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点为( )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③都由英美等国提议组建 ④都有效地制止了战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0.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
A.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 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二、非选择题。(31、32题18分,33题19分,共55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4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异同,(6分)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45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A | A | B | A | A | B | C | A | C | C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A | A | B | D | D | A | B | D | B | D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B | B | C | D | C | B | A | D | A | B |
二、非选择题。(31、32题18分,33题19分,共55分)
31.(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6分)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8分)
(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4分)
32.(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6分)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2分)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4分)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6分)
33.(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4分)
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5分)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6分)
(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