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下列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

A. 姜寨遗址 B. 炎黄传说 C. 二里头遗址 D. 尧舜禹传说

2.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3.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4.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石制农具 B. 青铜礼器 C. 宫殿遗址 D. 家畜遗骨

5.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6.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 商汤成功源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7.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8.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9.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 纺织家黄道婆创制的新式纺车

C.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10.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11.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 中央集权 B. 中正有序 C. 敬天法祖 D. 君权神授

12.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3.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14.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15.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 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A. B. C. D.

17. 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土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  )

A. 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 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C. 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 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

18.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9.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0.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的实质是(  )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1.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22.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23.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4.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5. “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 与甲骨文字的本义一致 B. 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6.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7.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28.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农民起义频繁

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9.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0.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 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31.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32. 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

A. 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

B. 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C. 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

D. 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

33.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34.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35.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

A. 《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 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 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 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36.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7.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38.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39.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40.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41.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

113

1723—1861

167

1862—1911

369

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2. 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3.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缩小城乡差距 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44.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 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 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 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 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45.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

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9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并简析物种交流的意义。(4分)

47.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南方除少数大城市的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北方外,黄淮流域的城市数量与发展水平仍居当时全国的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除江南已成为城市发展、分布的重点地区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不断增多,城市的工商业职能进一步加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日益明显。

——摘编自戴均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转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转型原因。(5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北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平均

1843

4. 2

4. 9

4. 1

4. 5

7. 4

5. 8

7. 0

4. 0

5. 1

1893

4. 8

5. 4

4. 7

5. 2

10. 6

6. 4

8. 7

4. 5

6. 0

——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时代背景。(7分)

 

3)工业时代,人类面临城市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探讨这一主题,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6分)

A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B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C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1973年)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解释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6分)

材料三 1800年和190010万以上人口的欧洲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

1842

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方式。

1848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赋与城市广泛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1869

法国政府率先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拓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890年代

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扛街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革命,拓展了城市的空间。

 

48. 人类有着漫长的疫病防治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痘接种法。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8分)

材料二
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呈现明显世俗性特征。在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位)前,英国深陷内乱,中央政府无力应对疾病,防疫措施很大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经验。为应对1665年大瘟疫,尽管有信徒对防疫措施进行抵制,伦敦市政当局强制推行诸多措施来防控疫情扩散。后来英国王室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近代英国防疫的因素。(6分)

材料三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多家海外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中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快速、高效、有力。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

——摘自《人民日报》及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A

C

A

A

D

D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B

C

B

A

B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B

D

C

A

B

D

C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C

A

B

D

C

D

C

A

D

41

42

43

44

45

     

B

B

C

B

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

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5分)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4分)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分);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分)

47.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1)特征:分布从北方为主到南方为主(1分),城市功能以政治功能为主到以经济功能为主(1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社会的稳定等(每点1分,33分)。

2)特点: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地域发展不平衡。(3分)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4分)

3
A是文学作品/小说,(1分)【文艺作品/艺术作品/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不得分】虽然有虚构,但有一定史料价值。(1分)【人物事件是虚构的,不得分】B是原始档案/档案/一手史料/官方文件,(1分)有较高史料价值。(1分)C是(后人的)研究著作/学术作品/间接史料/二手史料/非原始史料,(1分)【后人所编的,不得分】有(一定的)价值/可与其他史料相佐证。(1分)

能使用两则材料或线索得出结论: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至1900年欧洲大陆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数已经比1800年翻了几番,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但是,根据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可以看出,当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和公共交通设施等相对滞后,直到环境问题凸显后,才逐步得到重视并加以改进。(6分)

48. 人类有着漫长的疫病防治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1)变化:由通过迷信治疫到医学防疫;由祈祷神灵到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由控疫到防疫;由经验总结转为医学成果;防疫法制化;由国内防疫到吸收国外经验。(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2)因素:文艺复兴推动英国防疫的世俗化;16 世纪英国政局动荡,影响中央政府防疫,经验主要来自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运动打击天主教会权威,加强世俗政府权力;近代科技发展为英国防疫减灾提供保障。(每点2 分,答出三点6分)

3)疫情防控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重要任务;影响疫情防控的因素是多元的;应当采用科学手段抗疫;国际社会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抗疫;防控疫情要加强立法,提升应对疫情的防控意识;注重舆论宣传,及时发布防控信息;注意协调防控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上体现大国担当和制度优势;个人增强卫生健康意识。(每点1 分,任答44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