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满分共100分,作答时长90分钟。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礼记·昏义》有这样的话:”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西周的婚礼,有纳采、问名、请期、亲迎等六项程序,称为”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这反映了西周
①宗法制是礼乐制的基础 ②礼乐制具有规范性
③礼乐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④分封制具有等级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 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疑问代词)定?”孟子答:”定于一。”梁襄王再问:”孰能一之?”孟子再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据此可见,孟子的主张是
A. 人性本善 B. 君主专制 C. 礼法并施 D. 提倡仁政
3. 下图为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出土于陕西西安中堡村。骆驼背上,七名身着汉服的男乐手各持不同的胡人乐器,面朝外盘腿演奏,中间立一女子正在歌唱,展现了一个巡回乐团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情景。此文物可用于了解唐朝
①主流思想 ②城市商业
③手工技艺 ④对外政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央权力机构进行程序性分权 B. 分散机构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
C. 崇文抑武使枢密院只有统兵权 D. 分工明确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5. 农文包括传统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知识理论、技术经验、经营管理、文献考证等方面的典籍。下表是经过学者整理的明代正德、崇祯年间的《松江府志》中的农文情况。据此,可以看出
时令、农具、蚕桑、水产 | 农田水利 | 农政、农经 | 救荒赈灾 | 总数(篇) | |
正德年间 | 14.6% | 44% | 34.1% | 7% | 41 |
崇祯年间 | 4.2% | 37.5% | 36.8% | 21.5% | 144 |
A. 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 B. 明代农业技术发展停滞不前
C. 松江地区水患问题突出 D. 传统农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6. 1842年,福建人士丁拱辰出版《演炮图说》一书,介绍了炮车载重、瞄准技术及英、法等国的枪炮式样、铸炮法、炮差计算法等内容。清政府下令按其方法铸造大炮,魏源《海国图志》也收录了该书的一些篇目。这说明
①华夷尊卑观念已经彻底发生转变
②时人对西方的学习处于器物层面
③清政府已经全方位认识到军备落后的现实
④先进的国人已经看到中英军事实力的差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 下表是《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统计表(单位:亿两)。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1870年 | 1890年 | 1908年 | 1920年 | 1936年 | |
国内生产品 | 9.68 | 10.32 | 18.02 | 57.61 | 109.01 |
进口商品 | 0.71 | 1.42 | 4.97 | 8.49 | 11.16 |
①国内市场商品总量不断增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③列强倾销商品,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家政策调整和国际环境变化影响市场商品总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奋斗历程的时间轴。符合其中第④阶段特点的是
A. 初露锋芒,腥风血雨 B.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C. 命运抉择,日月新天 D. 燎原星火,战略转移
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地图中所示字母与毛泽东著作的创作或发表地点对应准确的是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重大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成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解决区域性的领土争端问题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利于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
11.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官发给……” | 严重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
B | 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5月,全国粮食销售价格基本全部放开,流通了40年的”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建立 |
C |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政治家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感染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他的远征计划 | 直接民主可能沦为个人的政治工具 |
D | 马丁·路德说”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礼仪。” | 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
12.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②导致欧洲贵金属的大量增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④世界日益连为一个紧密整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3. 下表为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法律文献,其共同点有
英国 | 《权利法案》 | 1689年 |
美国 | 1787年宪法 | 1787年 |
德国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1871年 |
法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1875年 |
①背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②目的:用法律手段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变革成果
③内容:确立起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④影响:为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刘宗绪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中指出:”这次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而爆发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国的腐朽和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工人阶级的义愤而引起的。”这次革命
A.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B. 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 标志法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5. 下列关于世界近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开创了以理论为根据的近代科学
B. 达尔文的理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根基
C. 巴尔扎克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新发展
D. 莫奈开创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新时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11分)朱彝尊与《明史》
清朝初年,学者朱彝尊曾入史馆参与纂修《明史》。在此期间,他曾经向史馆总裁连上七书,提出修史原则,并对重大的明史疑案进行辨证,对于后人了解当时修《明史》的情况有着重要价值。
在《史馆上总裁第四书》中,朱彝尊提出”本之实录(新皇帝为先朝皇帝所编纂),参之野纪,削繁证谬,屏诬善之辞”。他发现史馆同僚所纂”建文帝纪”中”燕王来朝”一事,由于编纂者轻信《逊国》诸书等野史(指民间史料),并不合史实。本着”史当取信百世”的宗旨,提出《实录》记载中存在曲笔现象,”患在是非之不公”,但《实录》记载的人物和时间差错较少。《逊国》等野史,”往往以虚为实,以伪乱真”,建议”辨去其惑,勿相矛盾。作史之贵乎有识者,此也。”
在《史馆上总裁第六书》中,朱彝尊针对修史中因为个人好恶有所褒贬的现象,认为史书应该完全依照史实,打破门户之见,客观公正地叙述,而不应该加入个人情感。
(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朱彝尊在修史时参考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价值。(6分)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史料运用的看法。(5分)
17. (11分)从臣民到人民
《钦定宪法大纲》 | 第一部分为正文,共14条,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第二部分为附录,共9条,规定臣民的权利和义务。臣民按照法律规定,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等义务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人民”作为宪法概念正式登场。在规范权利时使用”人民”概念,人民指个体的人,不再是被统治的客体,取得了主体地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 相比于之前的54宪法、75宪法以及1979、1980年的两次修宪,在”人民”概念的使用上,虽沿续了”革命人民”的传统,不过,人民的革命色彩隐退,权利色彩日益浓厚,在宪法上构建了普及于所有中国公民的”人民”概念 |
——摘编自周永坤《中国宪法中”人民”概念的变迁与宪法实施》
依据所学,围绕”从臣民到人民”的变迁,对材料进行评析。(11分)
18. (11分)百年沧桑丰台站
丰台区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以”丰台记忆”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追寻历史足迹来到北京最早的火车站——丰台站,参观了旧址,并对正在建设中的新站进行了考察。下面是学生制作的学习展板:
结合所学,以”百年丰台站”为主题,为展板撰写解说词。(11分)
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19. (12分)明治维新之启示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日本横滨港出发,前往欧洲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使节团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这份实录详细地记录了西方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为日本日后改革的方向与领域奠定了基础。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之后,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时常能见到这些情景: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可见,在日本明治维新中,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日本的传统文化也保留了下来。可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文化是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重要成分的一种融合,这种融合也是一种最佳的制衡点。
——陈玉婷《”百年维新”带来的强盛——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外历史事例予以阐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 (10分)城市河道治理
材料一 宋朝开封、临安水系通达,居民不计其数的生活垃圾,纺织业、印刷业等手工业废水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在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将河道治理效果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
——摘编自王战扬《宋代河道管理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与此配合,还兴建了泰晤士河堤工程。《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城市河道治理措施的共同点。(6分)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进行河流治理的原因。(4分)
【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A | D | D | B | A | D | C | C | A | D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
答案 | C | B | C | B | B |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11分)
(1)官方史书:官修,具有权威性,可信度较高,但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对统治者的美化,维护统治者利益。(3分)民间史料:私家编撰,可以补充官方史书的不足,与之相互印证,但往往带有主观性与不确定性。(3分)
(2)看法:朱彝尊在纂修《明史》中,通过参考官方实录和民间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史料,互证、补证,以求得出客观公正的历史结论。(1分)可见,在史料运用过程中,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去伪存真;要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体现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运用史料要仔细查证,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4分)
17. (11分)
答案示例:
清末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臣民”仍是帝王统治的对象,”臣民”概念仍具有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印痕。(3分)
辛亥革命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采用”人民”的概念,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个体性,体现了中国近代民主法治理念的进步,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民主化探索的成果。(3分)
“文革”结束后,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停止阶级斗争,恢复民主法治,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宪法中,人民概念的革命色彩淡化,人民的范围扩大,强化了公民权利的保障。完善了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3分)
总之,在不同时期的宪法文件中,”人民”概念的范围逐步扩大,权利意识与保障逐渐增强。从”臣民”到”人民”折射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体现了民主化、法制化的探索历程。(2分)
18. (11分)
示例1:
丰台火车站建于19世纪末的晚清政府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重要的中转站。(2分)
日军侵华时期,被日军控制,成为侵华工具。(1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建设、改革开放等国家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次扩建,充分发挥华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20世纪末,为配合国家整体建设的需要,曾一度停运。(3分)
近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2018年,随着新丰台站的开工建设,百年老站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3分)
历经百年沧桑,几经兴衰的丰台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丰台站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2分)
示例2:
丰台站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探索史。19世纪末,晚清政府在近代化潮流的推动下,进行铁路建设,丰台站建成并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重要的中转站。体现了交通的近代化。(3分)
丰台站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日军侵华时期,被日军侵占,沦为侵华工具。(1分)
丰台站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建设史。新中国成立后,丰台站获得新生,经过一五计划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多次扩建,充分发挥华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为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20世纪末,为配合北京交通整体发展的规划,丰台站地位下降,一度停运;近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2018年,随着新丰台站的开工建设,百年老站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丰台站浓缩了新中国建设的历史。(6分)
一座丰台站,百年中国史,历经沧桑,华丽归来,让我们期待丰台站的新发展。(1分)
19. (12分)
观点示例:
①适时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勇于变革是国家摆脱困境的关键)
②学习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加速自身发展
③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保留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④世界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
论证(略)
[评分:观点2分,论证9分(至少三例,中外结合,符合逻辑),总结1分]
20. (10分)
(1)共同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运用技术手段等。(6分)
(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