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有两道大题,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史记正义》采用条目加注释的形式对《史记》进行解释。”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王位世袭制
2.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 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B. 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 牛耕得到迅速推广 D.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3. 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 |
A.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4.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沿用分封制 B. 推广郡县制 C. 采用郡国并行制 D. 建立省制
5. 汉武帝在位时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拓疆土。他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A. 商鞅变法 B. 王莽改制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7. 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A. 江南开发 B. 民族交融 C. 政权并立 D. 南北统一
8.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执行体系日臻完备。其决策体系包括
A. 皇帝 尚书省 六部
B.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C. 六部 尚书省 门下省
D.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9. 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A. 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 由中正官评定人才
C. 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 更加的公开和公平
10. 下图是某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有缺损。请根据所学判断这是
A. 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B. 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C. 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D. 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11. 《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 无为而治 B. 设置南、北面官
C. 崇文抑武 D. 实行猛安谋克
12.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提出该思想的是
A. 老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孔子
13.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材料反映出元政府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其目的在于
A. 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
B. 通过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
C. 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D. 适应”西学东渐”的需要,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
14.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A.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 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15. 下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①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②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
③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6. 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A. 打开中国市场 B. 鸦片贸易合法化 C. 推广先进技术 D. 掠夺劳动力
17. 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此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1851年 金田起义 1853年 太平军北伐 1853年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 1864年 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
A.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B. 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C. 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D. 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18. 下表是光绪皇帝在晚清一个重要的改革中先后颁布的部分诏书,据表可知,该次改革
类别 | 颁布新法 | 改革旧制 |
政治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裁撤冗员 |
经济 | 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工商业发展 |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
文化教育 |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 | 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
军事 |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 裁汰旧军 |
①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④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 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A. 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 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 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 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20. 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八旗和绿营使用冷兵器作战能力低下 |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
B |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
C | 太平天国于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 | 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出现 |
D | 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 中国西北边疆渡过危机 |
21. 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2. 民国初年,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其原因包括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筹划复辟帝制
④新文化运动提出”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口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3.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最后之觉悟”指文化的觉悟,为此,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
A. “自强”和”求富” B. “扶清灭洋”
C. “民主”和”科学”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4.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国内社会主要矛盾错综变化的必然结果”。以下因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内部基础的有
①中国内部的政治黑暗腐败 ②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④工人阶级不断壮大逐渐成为革命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促进发展的条件是
A. 日本帝国主义”以战养战” B. 军阀混战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
C. 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 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26.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 中华民国建立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红军长征结束 D.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27.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谋划和指挥
④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 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在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这表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A.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 广大民众的支持
C.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 土地革命的开展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民众信任的是
A.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 土地改革
C. 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 D. 社会主义改造
30. 根据下表,符合1970—1979年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1949—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分阶段统计表
亚洲 | 非洲 | 欧洲 | 美洲 | 小计 | |
1949年—1959年 | 14 | 5 | 13 | 0 | 32 |
1960年—1969年 | 1 | 14 | 1 | 1 | 17 |
1970年—1979年 | 12 | 22 | 15 | 13 | 62 |
A. 中国对外关系出现新局面
B.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正式提出
C.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1.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C.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 D. 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32.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B. 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实施
C. 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基本实现 D.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落实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3题18分,34题18分,35题8分,36题8分,共52分)
33.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开拓和巩固疆域的主要成就。(8分)
材料二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商业贸易
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人自为战”。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商人队伍的壮大,商业竞争的激烈,以致在商业战线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闹局面,终于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商业革命”。正是在这场”商业革命”中,全国各地相继崛起了不少商人群体。 ——摘自杨涌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 |
(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提取上述图文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说明这一观点。(6分)
34. 近代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救国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据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概括说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4分)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予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年8月31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针对中国问题所进行的努力。(4分)
材料三 (同志们)须发挥五四运动的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恢复国权运动;(二)新文化运动。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
——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结合所学,分析中共中央发布这一通告的背景。
材料四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红色歌谣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近代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中,先后经历了从”走日本人的路”,到”走美国人的路”,再到”走俄国人的路”,最后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历程。
(4)这段红色歌谣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请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走自己的路”。(6分)
35. 抗日战争(8分)
材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后,加速了这一进程。美英政府表示愿意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同中国缔结新约。经过谈判,1943年1月,中国政府与美英签订新约。新约规定现行中国与美英的条约中,凡授权美英政府或其代表管辖其在华人民之一切条款,均予撤销作废;交还北平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终止美英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撤销美英军舰驶入中国领水之特权,撤销美英船舶在中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英国放弃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
中国各界对此都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社论,指出新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成功”,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废约大会,朱德发表讲话:”新约的签订,确立了中国与英美友邦的平等地位,……这必将大有助于中、美、英的团结,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使世界反法西斯阵线更形强固有加。”国民政府发文,称新约的签订使中国取得了与各国”并驾齐驱”的”完全独立平等自由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
你是否认同中美中英新约的签订使中国取得了与各国”并驾齐驱”的”完全独立平等自由的地位”?请说明理由。(8分)
36. 新中国的经济(8分)
材料一 1952年、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 1952年 | 1957年 | 增幅(%) |
钢(万吨) | 135 | 535 | 296 |
煤炭(万吨) | 6600 | 13100 | 98 |
棉纺物(亿米) | 38.3 | 50.5 | 32 |
谷物(万吨) | 16392 | 19505 | 19 |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3分)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摘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标志。(5分)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B | A | D | B | A | C | B | B | D | C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C | C | A | C | B | A | A | A | C | C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D | B | C | B | D | B | D | B | A | A |
31 | 32 | ||||||||
C | D |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3题18分,34题18分,35题8分,36题8分,共52分)
33. (1)成就:17世纪80年代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府;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8世纪50、60年代,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清初至18世纪末,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 (8分)
(2)意义: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定型;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分)
(3)从图像史料中可以看出,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从文献史料中可以看出,从商观念及商人地位有了变化;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所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6分)
34. (1)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李鸿章等为代表兴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为代表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4分)
(2)努力:理论:提出三民主义思想。(2分)实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奖励发展实业;亲自创办实业,修建铁路,改善民生。(2分)
(3)意义: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背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4分)
(4)历史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每点1分,总共3分)说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分)
35. 参考答案:部分同意:废除旧约缔结新约表明中国已经恢复了曾经丧失的部分国家主权,在法律上已不再处于被歧视地位,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推动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
不同意: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并不标志着中国在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与英美完全平等的地位。决定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此时的国力差距,而非条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平等的外交地位。
36. (1)50年代中国经济恢复并发展。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对缓慢。(3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