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20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指出:“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作者对当时社会所涂绘的阴影;不过他们所涂绘的阴影,有浓有淡而已。所以我以为集部之书,当作史料看,它们正是各时代的社会缩写,正是各时代的人民呼声,正是千真万确的历史记录。而且其中的历史记录,往往是正史上找不出来的。“文中观点实际强调的是
A. 文学作品比正史更具有历史价值
B. 文学作品可以与历史文献划等号
C. 文学作品是最可信赖的一手材料
D. 文学作品可作为特殊价值的史料
2. 汉初陆贾在《新语》中说:“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其治国理念
A. 融汇了黄老道家学说
B. 体现了积极有为风貌
C. 不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D. 适应大一统集权需要
3.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以下史实发生在他统治时期的有
①推行均田制,实行休养生息
②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开创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
④高僧玄奘远赴天竺求得佛教经典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 “天生豪杰,必有所任,如人主之于其臣,授之官而与以职。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
①“经世致用“的务实思想
②反对专制的民主思想
③“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
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在下图的“?“应填入
A.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 火药传入欧洲
C. 制瓷工艺影响欧洲 D. 儒学影响东亚
6.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文中的“新生产方式“指的是
①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③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④“纺织分离“与“织耕分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 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6000余人涌上街头,奔向新华门,向国民政府当局请愿,提出“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等6项要求。这场运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其发生的背景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一·二八事变 D. 七七事变
8. “克服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指的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9.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念。它的提出体现了
A. 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新中国开始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C. 亚洲人民团结的万隆精神
D. 中国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10. 1990年邓小平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说:“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由此可见,开发开放浦东主要考虑到
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②推动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④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以下表格是梭伦改革的有关内容,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公民等级 | 年收入 | 权利 | 义务 |
第一等级 | 大于500麦斗 | 可担任一切官职 | 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
第二等级 | 300-500麦斗 | 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 | 同上 |
第三等级 | 200-300麦斗 | 可任低级官职 | 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 |
第四等级 | 小于200麦斗 | 无权担任公职 | 提供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只带棍棒 |
①年收入与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多少相关
②铲除了贵族依据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
③使下层平民无法获得一定的公民权利
④使新兴工商业奴隶主跻身于城邦政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12.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的思想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下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中,对应错误的是
A.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倡导“民主共和”
B. 卢梭:阐述“人民主权“思想,批判财产私有制
C. 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主张君主立宪制
D. 康德:认为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13.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历史时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下列有关英国重大事件,符合时序性的是
①沃波尔成为事实上的首相
②议会多次进行选举改革
③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
④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④②
14.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19世纪前期创作的一幅油画。该作品
①以1830年七月革命为题材
②表现了巴黎人民的革命热情
③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④歌颂了反对专制的英雄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在欧洲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对抗和数次战争之后,走上了和解、合作的道路,不仅对欧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打破了双方“冤冤相报“的怪圈
B.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共同体建立
C. 欧洲的联合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法德和解的内因是法德两国经济、政治上的相互需求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12分)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图1 春秋初期形势图
图2 春秋末期形势图
图3 战国形势图
(1)比较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至战国时期形势图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6分)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分)
17. (12分)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材料 1840年以来,列强先后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中国各政治派别也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和探索,有学者归纳其历程具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2)一致性;(3)开放性;(4)层次性;(5)继承性。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为何具有以上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12分)
要求:从以上五个特征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14分)中共中央所在地变迁史
材料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上海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中共中央曾较长时间驻扎于此。
1927年初,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中共中央领导也相继来到武汉,武汉成为中共中央的第二个驻扎地。7月,鉴于武汉地区形势的险峻,中共中央被迫再次搬迁回上海。
在上海,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使得党在组织上和工作中都遭到严重损失,党中央已经无法在上海立足。从1933年初开始,临时中央的领导人相继离开上海来到瑞金。瑞金成为临时党中央的所在地。临时中央的到来,使“左“倾错误思想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严重泛滥。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保安迁至延安。此后的十年间,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领导了敌后军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
1948年,中共中央迁至西柏坡。至此,西柏坡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陆续离开西柏坡,至3月25日全部迁往北平(北京)。
——摘编自《党史文苑》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解读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 (8分)巴黎公社
材料一
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一向作为中央政府的工具的警察,立刻失去了一切政治职能,而变为公社的随时可以撤换的负责机关。其他各行政部门的官吏也是一样。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都随着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
——摘编自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二 1871年5月23日,即巴黎公社失败前夕,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
材料三
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由于巴黎人的斗争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
——马克思给路·库格曼的信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马克思所说的“公社的原则“。(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起点“的含义,并阐述巴黎公社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教训。(4分)
20. (9分)经济全球化
材料
史学界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的划分有不同看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末;第二阶段始于19世纪末,结束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阶段始于二战结束到20世纪的90年代;第四阶段始于20世纪的90年代直到现在。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考》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划分的观点?请结合史实阐述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每题3分,共45分)
1. D 2. A 3. C 4. B 5. B 6. A 7. B 8. A 9. A 10. C
11. C 12. A 13. D 14. C 15. B
第二部分(共55分)
16. (12分)
(1)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三家分晋,北部出现长城。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政权逐渐成为北方边境的主要威胁。(6分)
(2)关系: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济条件;商鞅变法通过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进一步在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6分)
17. (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广泛性: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主张,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光绪帝主持百日维新,清末实行新政;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分别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由此可见参与阶层的广泛性。
一致性:外国的侵略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包括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民族危机面前,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以救亡图存方面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开放性:随着国门被打开,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眼界进一步开阔,更加深入地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也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从甲午中日战争前的器物层次到甲午战后的制度层次再到思想文化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属性的差异。
继承性:各政治派别先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进而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
18. (14分)
评分标准:
水平四(14-12分):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共中央驻地变迁的历程及原因和影响。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述完整,语言规范。
水平三(11-8分):能够理解和运用材料,基本概括出中共中央驻地变迁的历程及原因和影响。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但论述不够完整,语言不够规范。
水平二(7-4分):能够运用材料概括出中共中央驻地变迁的历程及原因和影响,但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论述不完整或逻辑性不强,语言不规范。
水平一(3-0分):不能运用材料概括中共中央驻地变迁的历程及原因和影响,逻辑混乱或没有论述和分析。
19. (8分)
(1)原则: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4分)
(2)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教训:必须要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掌握足够的武装力量;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必须与农民结盟。(4分)
20. (9分)
是否同意(1分);阶段划分及其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8分)。
阶段划分参考示例:
15、16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整个世界逐渐联为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拓展。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战至二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使全球化进程受阻,世界市场陷入困境。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和两极格局解体,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