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5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连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今本《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著作,曾一度被怀疑是曹魏时期所作伪书。1977年安徽双古堆汉墓中发掘出一批简牍,其内容大多能在今本《家语》中见到,如”孔子之匡””孔子将西游至宋”等。这批简牍的价值在于
①证明了孔子思想在西汉时期开始流传
②为判断今本《家语》真伪提供新证据
③丰富了研究《孔子家语》的相关资料
④内容与今本不完全相同,但可以互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 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B. 人口是政区划分唯一依据
C. 县级行政权力在逐渐扩大 D. 郡国并行制度被彻底废除
3. 宋末元初时人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赈恤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明宋朝
A. 朝廷采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B. 城乡普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障体系
C. 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D. 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
4. 纵观中国历史,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内陆地区为中心到运河为中心,再到晚清以沿海为中心的演变。以下对此现象的评述,准确的是
阶段 | 中心 | 史实 | 结论 |
第一阶段 | 内陆 | ①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较发达 | ④经济中心的转移主要取决于政治中心的变动 |
第二阶段 | 运河 | ②大运河的开通,促进洛阳、扬州成为商业都会 | |
第三阶段 | 沿海 | ③受工业文明冲击,上海等沿海新型城市兴起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明朝的《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 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 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 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 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6. 下图纪念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1873年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此举标志着中国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造船工业诞生
C. 近代海军初具规模
D. 航运业进入新阶段
7. 1890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作者意在
A. 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 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 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8. 近代中国被迫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下图中通商口岸依据开放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④②
9. 毛泽东的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洋界(井冈山上的地名)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①④② D. ④①②③
10. 下图是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的一张图片,拍摄于2013年浙江省桐乡市。该图反映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 “依法治国“方针正式提出
D.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11. 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认为,对公民资格的严格限制,导致了希腊的衰落;罗马人则因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的做法反映在法律上是
A. 制定《十二铜表法》 B. 汇编成《民法大全》
C. 法律适用于一切自由民 D. 形成了制定法律的理论
12. 在中世纪,绘画、雕塑通常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体力活动,艺术家也被看作手艺人。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卑微的手艺人上升为受人尊崇的”天才”。这种变化表明
A. 艺术的思想性和创造性得到彰显 B. 艺术活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艺术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基本丧失 D. 艺术创作与传统宗教题材相分离
13. “民族国家“指在同一政府治理下,有共同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民众共同体。在欧洲历史上,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事件有
①文艺复兴促进各民族文化形成
②黑船事件引发日本民族危机
③宗教改革推动各民族意识高涨
④国际工人联合会在伦敦成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下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年-1900年)。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加快意大利城市化发展 B.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阻碍法国城市化
C. 近代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 殖民活动和工业化推动英国城市化
15.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国别 | 1958年 | 1963年 | 1969年 |
美国 | 46.5 | 40.8 | 40.9 |
日本 | 3.3 | 4.9 | 7.4 |
英国 | 6.8 | 6.0 | 4.8 |
欧共体国家 | 15.2 | 18.5 | 18.9 |
A.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此确立 B. 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C. 英国实力削弱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 D. 欧共体经济发展得益于一体化进程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55分)
本部分共4大题,共55分。
16. (23分)棉撬动世界
棉与中国
材料一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它的原产地不在中国,其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棉种名称 | 亚洲棉 | 草棉 |
品种质量 | 棉絮中长,易于纺织 | 棉絮较短,不易纺织 |
传播概况 | 公元前3世纪前后由印度分别传入我国海南岛、云南等地。宋代推广至长江流域。明代通过政令使亚洲棉种植迅速推广至全国 | 公元3世纪前后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农民自发种植。唐朝五代时传入河西走廊,宋元时期传至陕西。随后因品种问题被逐步取代 |
(1)比较亚洲棉和草棉传播的不同之处。任选一棉种,结合所学简析其在中国发展的原因。(7分)
棉与欧洲
材料二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之前,欧洲上流社会用于室内装饰的棉纺织品基本上都从印度进口。随后,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适合不同社会等级的服装和装饰的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
印花工艺是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一个台阶。这种工艺是对亚洲的知识、亚洲和美洲进口的染料以及来自印度的平布和花色的全新诠释。这种全新诠释的推动力多来自于科学研究所、政府办公署,也来自对于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欧洲国家还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将外国产品拒之门外。
在18世纪70、80年代,法国等欧洲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英国的棉纺织产业却飞速发展。1792年至1815年间,英国享受经济繁荣的同时,欧洲大陆却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在动荡中,法国等国的棉纺织生产和印花产业几乎荡然无存。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2)阅读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7分)
棉与世界
材料三
棉所创造的世界,是商业关系日益增强的世界,是复杂纠葛的世界。
(3)结合中外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棉是怎样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9分)
要求:从纵向社会发展及横向交流联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7. (20分)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1)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时间 | 史事 |
1660年 |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
18世纪末 |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
1842年 |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
1848年 |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
1855至1875年 |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
19世纪中期 |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
1868年 |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
(2)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6分)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批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3)阅读材料三,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8分)
【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12分)由于北京有800年建都史,依托东北地区的工业,背靠政权巩固的北方地区等诸多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它是建都的首选城市。
时间 | 1949-1980年 | 1980-20世纪末 |
城市定位 | 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 |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提出发展”首都经济” |
补充材料 | 1957年北京市工业总产值达46亿元,实现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北京市工业总产值1980年为1952年的44倍,北京成为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 | 1980年煤炭消耗量为1952年的30倍,钢材为14倍,水泥为321倍。1980年工业用水量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952年的45倍和40倍。 |
《长江日报》社论:向北京看齐 (1956年1月18日)
| 首都经济的核心是以知识经济为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第二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整理自《北京
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北京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等
①概括20世纪后半期,北京城市定位的调整情况。(3分)
②围绕“北京城市定位“,结合国内外形势,在延续和变化两方面各选一项定位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完整,逻辑清晰。(9分)
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D | A | A | A | D | D | D | B | C | D | C | A | B | D | D |
16.(1)(17分)
不同:品种质量不同:亚洲棉比草棉更适合纺织;
传播时间不同:亚洲棉传入时间更早,草棉传入时间相对较晚;
棉种来源不同:亚洲棉由印度传入,草棉由中亚传入;
推广主体不同:亚洲棉由民间种植转为政府推广,草棉由民间种植;
传播路径不同:亚洲棉由印度传入海南岛和云南,再到长江流域,最终扩展至全国;草棉由中亚传入新疆,再到河西走廊,最后到陕西。(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细则:5点不同,5选4,每点1分,共4分。
原因示例:
亚洲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不断发展;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开通;政府的推动;中国经济格局的变迁。评分细则:5选3,每点1分,共3分。
草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品种自身缺陷和其他品种的冲击。
评分细则:3点,每点1分,共3分。
(2)(17分)
特点:欧洲棉纺织业从无到有,在政府保护下不断创新;棉纺织品从上层奢侈品逐渐变为日常消费品;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棉纺织业在欧洲发展不平衡。
背景分析:新航路开辟,洲际贸易范围扩大,刺激了欧洲棉纺织业的产生;棉纺织品从引进到仿制,推动棉纺织品在欧洲各阶层普遍使用;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重商主义的推行为欧洲棉纺织品本土生产提供技术、制度和政策保障;英国率先使用机器生产,促进棉纺织业飞速发展,拿破仑战争造成欧洲大陆动荡,破坏了欧洲大陆棉纺织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评分细则:特点共4点,每点1分,共4分;背景分析:4选3,每点1分,共3分。注意:背景分析如果每点只答出史实,没有答出史实与欧洲棉纺织业之间的关系,只能得1分。(技术、制度和政策保障算作一个维度,答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即可,但不能算作3点)
(3)(19分)
评分标准
等级水平 | 分值 | 具体要求 |
等级五 | 12—10分 | 观点正确;运用多个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紧密,没有史实错误;逻辑严密;语言表达准确 |
等级四 | 9—7分 | 观点正确;运用多个史实进行论述,史论比较充分或者较准确;史论结合较紧密;逻辑清晰;语言表达较准确 |
等级三 | 6—4分 | 观点正确;仅从一个方面进行论述;运用多个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紧密,没有史实错误;逻辑严密;语言表达准确 |
等级二 | 3—1分 | 仅从一个方面进行论证,观点不够明确,史实不充分或不准确;史论结合不紧密;逻辑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准确 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有论点无史实,或有史实无论点,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准确 |
等级一 | 0分 | 观点不正确,史实错误,论述错误 |
具体赋分标准及要求如下
1. 整体赋分:观点:1分;每个史实2分,至少4个史实,共8分。
2. 必须是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如果只有一个方面最多得6-7分。
3. 史实必须是中外近现代史内容。
4. 观点明确且正确,不能笼统,否则扣观点分。
5. 运用多个史实(每个方面结合两个及以上史实,两个史实论述逻辑严密或三个史实论述逻辑稍微不足,均可)进行论述,本题目至少涉及4个史实,缺一个史实扣2分。
6. 史论结合紧密,没有史实错误;逻辑严密;语言表达准确,结构完整,逻辑分2分。
答案示例:
近代以来,棉花种植及棉织品的生产、销售,对工业化进程和世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纵向社会发展看,棉纺织业推动了工业化进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棉纺织企业,棉纺织业是中国民族工业中的重要行业,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注重协调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关系,在“一五“计划建设中建立了武汉国棉一厂,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工业体系,推动了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
从横向交流联系看,棉花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三角贸易形成后,欧洲殖民者利用奴隶在中美洲种植棉花,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成为全球棉花产业最大的原料产地。美洲的棉花被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棉纺织业的发展,世界市场得以拓展。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的棉纱、洋布等棉纺织品倾销到中国,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综上所述,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有利于工业文明进程和世界市场的扩展,因此,棉的影响被形象地称为“撬动世界“。
17.(1)历程: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3分)
原因: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3分,有3点即可得3分)
(2)成就:从关注个人卫生到重视公共卫生;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从上层社会发展到普通民众,从英国扩展到欧美;认识到疾病同不卫生联系密切,实施公共卫生立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城市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4点,有3点即可得3分)
背景: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4点,有3点即可得3分)
(3)评分标准:
分值 | 要求 |
10—12分 | 结合材料和史实进行阐述,史料与论述内在联系紧密;论述合理,分析深入,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
7—9分 | 结合史料与史实较充分,论述较合理,分析较深入,结构完整,逻辑清楚 |
4—6分 | 史料运用不充分,或有史实错误、与论述联系不严谨,论述欠合理,结构不完整,或逻辑不太清楚 |
0—3分 | 运用史料不充分,史实存在较多错误;论述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 |
答案示例: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卫生与健康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群众卫生运动,成立专门机构,重视和推进军民卫生运动,把卫生防病工作当成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事来抓。建国初期,为粉碎细菌战,普遍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巩固了新生政权,改善了卫生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卫生运动恢复发展,并延伸到城市环境治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现了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8分)
18.
①坚持政治、文化中心不变(1分,或答科技中心不变);新增国际交往中心;(1分)不再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转为发展首都经济。(1分)
②评分标准:(9分)
水 | 等 | ||
水平3 | 能够从两方面进行解读,分析原因能够联系背景,取得的成就表述全面,认识提升到位。 | ||
水平2 | 能够从两方面进行解读,分析原因能够联系背景,或取得的成就表述全面,认识提升到位。 | ||
只能从其中一方面进行解读,分析原因能够联系背景,且论述相关定位的影响较准确,有认识提升。 | |||
水平1 | 只能从其中一方面进行解读,或仅列出相关史实。 | ||
调整 | 现象及史实(1分) | 原因(2分) | 影响1分(1点即可) |
延续 4分 | 全国政治中心(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创建和完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 历史:古都。 现实:解放战争尚未结束,依托政权巩固的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便于与苏联交往。 | 巩固政权; 引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
全国文化中心(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一批国家级博物馆;一大批文学艺术家创作独特的京味文化,代表有老舍话剧《茶馆》等;一批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 | 历史:名城、人文底蕴。 现实:新中国成立,教科文的发展,首都应该成为全国的引领者。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 | |
现象及史实(1分) | 原因(2分) | 影响1分 | |
变化 4分 |
经济中心从有到无;提出首都经济。 | 国内:改革开放 相关史实;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可持续发展理念) 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 对全国而言发挥示范作用; 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国经济格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
新增国际交往中心(各国驻华使馆所在地;接待中美、中日最高领导人;接待各国元首;举办亚运会、奥运会、APEC会议等国际会议及活动) | 国内: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国际:新中国成立之初遭孤立;七十年代打破外交僵局;八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成为对外开放窗口;推动中国逐渐步入国际舞台中心;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强了国际交往与合作…… | |
认识1分 | 北京战略定位的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的缩影; 北京各方面发展都代表了国家的主流发展方向,并成为全国城市效仿的榜样; 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从实际出发,要有首都意识、全国整体意识、开放的国际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