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史志、经书、宝笈、医典、铭文、石刻、楹联、题额、戏文、歌赋、唱词、散曲、小令、灯谜、书画、碑帖等文字典籍,哪一个都离不开诗词之美。中华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从春秋楚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仰天长叹,到战国时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从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耿耿忠心,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浩胸怀,爱国、为国、利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思想高地。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与行、学与思的哲学关系……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畅达时自成风景、各领风骚,赋闲时以逸待劳、守静待动,逆境中韬光养晦、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岳飞、陆游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读得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直教人跃马挥戈征战死;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气势千钧,豪情万丈;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忧心系南宋,正气满乾坤,英雄豪气直上九霄,殉国之心耿耿昭然。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大多来自中原、出自汉人,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抗辽、抗金、抗元战争几乎贯穿了大宋王朝一半的生命时长,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的诗句,怎不令残宋弱帝们胆战心惊!多民族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继承与创新,分享与共赏,刚健与柔美,雅趣与流俗,正因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流派都为中华诗词盛宴奉献出自己的风味,中华文化才如此流光溢彩、五光十色。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B. 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 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D. 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2. 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碑帖:“帖“的读音是“tiè”。
B. 丹心:“丹“字的第三笔是“丶“。
C. 韬光养晦:比喻才能、韬略过人。
D. 奇葩: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
材料二
“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透银屏、火爆网络、火遍朋友圈!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诗词大会“再次燃起了全民诗意,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崇拜,真正让古典文化成为了时尚经典。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不见外。可见,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与时下动辄就人气爆棚的各类网综、电视节目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失。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本届“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证明。还仅仅是一名在校学生的她,凭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在一场场比拼中,以丰厚的实力储备和良好的比赛心态,沉着应战,赢得了超高人气,成为了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网红“。除了武亦姝,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接受。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与人的距离,这种“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质,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调、不伤大雅。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2分)
A.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 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 “诗词大会“面向人人,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
D. 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4.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6分)
二、本大题共12小题,共32分。根据要求,完成5-15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10题,共12分。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退却
C.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
D.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燕虽小国而后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赵尝五战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 斯用兵之效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 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C.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D. 西取由余于戎
8.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A.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灭六国者,六国也
D.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9. 下列关于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慎终如始:慎:敬。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结束,如开始一样。形容做事谨慎不懈。
B.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谦卑的样子。治,安定。古时比喻统治者姿态谦卑、不骄奢淫逸才能使天下太平。
C.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D. 裹足不前:裹,缠。脚像被缠住似的停步不前。多指因有所顾虑而不敢前行。
10.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文章均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史实,作者借古讽今,对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叙议结合。《阿房宫赋》意在诫唐,《六国论》意在规宋。
C.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苏洵则认为六国不抵抗外侮割地苟安以至灭亡。
D. 《阿房宫赋》是文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则是史论文,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与徐贻孙书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书,比欲作书相报,违隔久远,所怀蕴积,措笔不知所从。日延月滞,以至于今。
苞尝叹近世人为交,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察其隐私,亦止借为名声形势。其确然以道相刻砥,见有利,止之勿趋,见有害,勉之勿避,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无有也。顾念朋好中,独吾子能行此于苞,独苞可行此于吾子①耳。
苞与吾子性各僻隘,才用不宜于时,苟逐众人汲汲取名致官,虽幸获之,适足以来时患。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传。然所争愈大,则其成也愈难。自有载籍以来,志节功业光显耿著之人,累累相望,而文章之传愈久而彰者,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岂其为之者之不众欤?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皆登枝而捐其本,背源而涉其流。欲抱经穷山,以求古圣贤人之意,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吾兄居远州部,夙少人事,宜聚古圣贤人之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轥②其径途,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人生少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为,则终不可复。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时过而昏,不能复为我用,虽欲不与世愚无知人混混以没世,岂可得哉!
又凡骨肉天属,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竭吾心而正其道可也;而悲忧穷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取焉。忆在京师,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搤腕欷歔,若无所乐其生。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以隳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书》以自强。吾子勉之!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仍将北游托所知者,旬日间必发,恐吾兄不晓,故留此以报。贱贫屯塞,各竭蹶以谋其身,非以事故,适然会合,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一朝解手,终不知继见之期,惟各淬厉,毋自同于众人,其义乃不相负。苞白。
【注释】①吾子:您。
②轥:车。
(有删节)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比欲作书相报
比:先前
B. 顾念朋好中
顾:关心
C. 皆登枝而捐其本
捐:舍弃
D.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
赡:供给
1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措笔不知所从
而日为事物凌杂所困
B. 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
适然会合
C. 虽幸获之
虽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
D. 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
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
B. 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也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C. 欲抱经穷山
想到深山中读书
D. 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
况且就算是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指导他
14. 文章三到五段写到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勉,请具体说明这些劝勉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展开的。(6分)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从5个小题中选择4个作答)
①___________,所宜深慎;__________,其可忽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②________,_________,不为拒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③
在
《答司马谏议书》的开篇,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合的原因所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
用倒置的暗喻,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和清晨梳盘的长发,将喻体放在前,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__________, 开妆镜也;____________, 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⑤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根据要求,完成16-18题。
16. 将下面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
17. 阅读下面《论语》的相关文字,回答问题。(7分)
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②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③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④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1)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条概括学习“诗“的功用。(3分)
(2)选择其中的一条功用,联系阅读积累(举出《诗经》或《诗经》以外的其他古诗句均可)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18. 有学者在评价《红楼梦》人物时说:“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你是否同意这个评价?请结合原著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
地气重凝
①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②“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
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④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⑤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吠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⑥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⑦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⑧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
⑨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现在的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
B. 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气又能够旺人气。
C. 第⑤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
D. 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
20. 第④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1. 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5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2.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相应位置上。
(1)财富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财富可以是宝物,也可能是咒语。财富赠与人力量,也给人带来困惑和迷茫。
围绕“财富“,你有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2)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各种数字中:全球年发明专利已超过260万件;世界百米短跑纪录达到9秒58;中国高铁年运送旅客约15亿人次;北京人平均寿命超过80岁;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日平均不少于4小时;我国公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 86本;某校高中生每月平均零花钱100到120元……
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总会关联着或凝结为一个个数字。我们制造数字,改写数字,也盘点数字,预估数字,更感慨数字……
请以“数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图景,也可以写微小的情态。
参考答案
1. (2分)D【此项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2. (2分)C【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隐藏;晦,昏暗不明。】
3. (2分)B【文本中没有《中国诗词大会》所选诗词“浅显易懂“的表述】
4. (6分)要点提示:
学校要通过课堂这一渠道,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古诗文经典,接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2分)
各文化部门如学校、文联、作协可以鼓励人们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人民心声的诗词作品,如组织一些诗词创作大赛等。(2分)
各种文化媒体可以像央视一样推出更多《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力求通过形式上的包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2分)
5. 选B(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 选A(而,表转折,却。于,介词,比;介词,与,跟,同。之,助词,的;代词,代指秦朝。以,用;相当于“而“,表修饰)
7. 选A(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说,通“悦“,使……愉悦;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8. 选D(A. 省略句,“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B.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C. 判断句 D. 状语后置句,“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9. 选B(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10. 选C(杜牧观点:“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1. (2分)B 12. (2分)C 13. (2分)D
14. (6分)答案示例:
①首先鼓励朋友立志于创作文章以留传后世。②接着写创作文章的关键是自身积累深厚,因此勉励朋友要深入学习圣贤之书。③最后写如何才能好好读书:要珍惜少壮时光;不要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意志消沉,从而影响发愤读书。
【评分参考】每点2分,没有体现层次性的扣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方苞告白于足下:去年五月中,收到您的手书,先前就想写信回复您,分别太久,心中有很多话要说,提笔却不知如何下笔。一天天一月月地拖延,直到今天。
我曾经感叹近年来人们的交往,虽然号称用道义性命相互承诺,但如果察其私心,也不过利用对方获取声名势力罢了。那些真正以道义来相互鼓励,朋友遇到(有违道义的)可图之利,阻止他、让他不要追求,朋友遇到(有利于追求道义却)不利于自身之事,则鼓励他不要逃避,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的朋友,世间少有。但想想我的朋友中,只有您能这样对待我,也只有我可以这样对待您。
我和您的个性都比较少见,才能也都不适合这个时代,如果要和其他人一样急切地获取名望和官位,即使侥幸得到了,恰恰是以后的祸患。我认为我们能够做到且不用与人相争的,唯有致力于古人所说的立言之道(著书立说),这样也许可以传之后世。但所要争取的目标越大,越是难以成功。自有典籍以来,(所记载的)凭志向、节操和功业闻名于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凭文章流传越久越有声名的,每过几十上百年往往就断绝了。难道是致力于写文章的人不多吗?只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我近来后悔以前所学,都是舍本逐末。想到深山中读书,来探求古代圣贤的意旨,但每天为生活琐事所困扰。您居住在僻远的地方,向来少有烦心的人事,应该汇集古代圣贤的著作,深入钻研反复阅读,努力探索以找到理解的途径,然后坚持不懈,终能到达目标。人生从少壮到衰老,各种人事相互纠缠层出不穷,能够从容不迫用来致力于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大好时光被错过,就不可能重来。况且聪明智慧,要适时发掘、引导,时机错过就会变得昏乱,不能再为我所用,即使不想和世上愚昧无知的人一样浑浑噩噩地死去,又怎能实现呢?
再有,人的身体属于上天,(非人力可为,难免遭遇困苦,)即使是古代的圣人、贤人也无可奈何,只要用心尽力追求正道就可以(忽略这些困苦)了。(为这些困苦)悲伤忧虑而让自己痛苦,君子们不会这么做。想起在京城时,您对我倾诉平生的遭遇,扼腕叹息,好像人生没有乐趣可言。经常这样,恐怕会生病或有其他的问题,精神日渐萎靡,就不能致力于钻研《诗》《书》来提高自己。您要振作啊!
我因为不能养家糊口,仍要到北方去投靠朋友,十天左右一定会出发,担心您不知道此事,所以写这封信告诉您。我们俩生活艰难,都需要竭力谋求生计,如果不是因为有特别的事情,恰好相遇,则不可能特地租赁车船前去探望对方。一旦分手,就不知道何时再见,只能各自磨砺自己,不要让自己与众人一样,这样才可以不违背道义。方苞敬上。
15. (8分)①
载舟覆舟
奔车朽索
②
辟邪说
难壬人
③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④
明星荧荧
绿云扰扰
⑤
战不善
弊在赂秦
16. (4分)(1)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2分)
(2)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刚强有力而坚忍不拔,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沉重吗/难道不重大吗?“(2分,弘、以为,各1分,句意不对,酌情扣1分)
17. (3分)(1)参考答案:涵养/引导/抒发性情;学习处世之道;应用于从政与外交活动;增长见闻;(答出其中三条即可得满分,其他有言之成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4分)(2)
观点明确1分,结合例子恰当1分,阐释合理2分。
18. (4分)
(答案提示:“宝钗做人“可以理解为更现实,关注人事,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追求仕途经济,等等。“黛玉作诗“可以理解为更浪漫,关注情感,善于体察自然万物,追求个性自由,等等。【评分参考】本题具有开放性,对这个评价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均可。“宝钗“”黛玉“各2分,其中对“做人“”作诗“的理解2分,结合原著的内容分析2分。)
19. (2分)C(不是拟人的手法)
20. (4分,每个特点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要点:春天:隐约、温热(蠕动);夏天:炎热、强烈;秋天:丰厚、饱满,冬天:谦卑、朦胧(聚敛)。
21. (5分)(每点1分)答案要点:①要和土地多接触;②耕种土地时要尊重土地、爱惜土地,让人与土地齐生共荣;③要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④要用情用心深入农家生活,懂民情和乡事;⑤要信仰自然规律。
22.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