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病痛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
A. 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B. 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 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 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 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 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 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冶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 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 “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 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取材于苗德岁、内森·沃尔夫等人的文章)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 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C. 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D. 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6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
注释:【1】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欲拔今以复之古
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
B.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
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
C. 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D. 一本乎大中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
B. 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C. 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
D. “陈言浅语”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②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10. 作者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12题。(共12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③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1)”父母唯其疾之忧”,有的也标点作”父母,唯其疾之忧”。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标点,分别解释句意。 (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孝”的内涵,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4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注释:【1】愈:胜。
(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4分)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共12分)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1】,处者歌式微【2】。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1】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2】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 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翔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 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 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4.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下列诗句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B.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C.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15. 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6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16.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共10分)
①孔子特别注意日常言行的细节。弟子”言志”时,子路言谈不够谦逊,孔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哂笑他。
②荀子的文章常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比如《劝学》中的句子:”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盎然生机。
④王羲之写兰亭雅集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⑤《滕王阁序》中的声音描写堪称绝唱,如”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带给人辽远不绝之感。
⑥古代有许多描写音乐的名句,常以侧面烘托的手法凸显乐曲的高妙,如苏轼《前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内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7. 下列词语中的”兴”,与”浙江的感兴”的”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 兴奋 B. 夙兴夜寐 C. 兴致 D. 水波不兴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 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 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 “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 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19.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绍兴古称会稽、山阴、豫章、洪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古迹有禹陵、兰亭、天姥山、醉翁亭等。绍兴籍文化名人众多,仅近现代就有蔡元培、秋瑾、鲁迅等。
B. 鲁迅《无题》诗”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化用了《九歌·湘夫人》的诗句和”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典故。
C. 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钱塘”即指杭州,杭州的古称还有”临安”、”余杭”。
D.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就是雨后西湖水波荡漾、山色迷离绮丽的景色,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20. 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分)
21. 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学校举办”《论语》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可围绕作者、篇章理解、阅读方法等方面交流体会。请就一方面介绍你的《论语》阅读体会。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②学校想要组织一场语文学习专题讲座,需要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请根据实际,简要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的现状。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③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被送入预定轨道。请以”致’天问一号'”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150字左右。
23.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子曰”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作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论据充实。
②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试题答案】
一、【2020西城一模】(18分)
1. (3分)A 2. (3分)C 3. (3分)B 4. (3分)B
5. (6分)答案要点:
①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
②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③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
④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二、(一)【2020朝阳二模】(19分)
6. (3分)C 7. (3分)B 8. (3分)C
9. (4分)参考答案:
①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
②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
【评分参考】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0. (6分)答案示例:
①张秀才治学的问题是:遵循三皇太古时期的学说,舍近求远,追求高深玄奥的言论,脱离现实。
②作者首先指出君子治学的目的是践行”道”,这种”道”应是易知可法的,对”道”的阐述应是易明可行的;接着用孔子删《书》的例子说明君子所追寻的”道”并非越久远越好,太久远后世就难以理解和效法了;然后以二《典》和孟子的言论为例,说明”道”体现在贴近现实的人与事中。
【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意思对即可。
(二)(12分)
11. 【自命题】(6分)
(1)”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只担心孩子的疾病。”父母,唯其疾之忧”,孩子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就够了)。(2分)
(2)孝的内涵:(3分)
要点一:父母去世后,不更改他们的主张。
要点二:侍奉父母不违背礼。
要点三:担心父母疾病(不让父母除疾病外担心自己)
要点四:侍奉父母发自内心,和颜悦色。
答出三点即为满分。
(3)启示(1分):围绕上述任意一点谈即可。
12. 【2020北京市适应测试】(6分)
(1)(4分)参考答案: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是”赞同”的意思,全句意思是”不如他啊,我赞同你的看法,不如他啊”。”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是连词”和”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2)答案要点:(答出两条即可,2分)
要点一:学习勤奋,善于反思,引申发挥,闻一知十。
要点二:甘贫乐道,不以贫困而忧虑。
要点三:对孔子心悦诚服,但未质疑问难。
三、【2017海淀期中】(12分)
13. (3分)C 14. (3分)A
15. (6分)答案要点:
《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评分标准:《情诗》答出第一点得1分,后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3分。《短歌行》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16. (10分)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②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⑤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四、【2013北京卷】(19分)
17. (2分)
C(感兴xìng,感物寄兴的意思。”兴”的意思是”情趣”,与”兴致xìng”的”兴”意思相同。”兴奋”、”夙兴夜寐”、”水波不兴”的”兴”均读xīng。”兴奋”的”兴”是旺盛的意思,”夙兴夜寐”、”水波不兴”的”兴”是起来的意思。)
18. (4分)
A D (A选项中关于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说在原文中没有体现,而且这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没有关系。故A错。D选项所说”水”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一说与原文不合。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作者的游踪。)
19. (2分)
A (豫章、洪都指的是南昌,《滕王阁序》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醉翁亭在安徽滁州琅琊山,《醉翁亭记》开篇”环滁皆山也”。)
20. (7分)
①(3分)
【参考答案】
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
【评分细则】
答案内容分三个角度:
要点一:店铺角度,酒店饮食具有”乡土”特色。
要点二:街道角度,环境具有”色泽鲜明””谨严素净””朴质温厚”的特色。
要点三:水乡角度,绿水潺潺,尽显水乡”灵秀”的特色。
以上三个角度,又分为五个得分点:
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如下特色:①店铺饮食具有”乡土”特色。②街道环境具有”色泽鲜明”的、③”谨严素净”的、④”朴质温厚”的特色;⑤水乡景色具有”灵秀”的特色。
评分具体要求:
①共5个得分点,答对1点得1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水乡景色具有’灵秀’的特色”要求作为必答点。
②最好抓原文体现特色的关键词或自己概括出关键词来概括特色;特色关键词概括不到位,但所说的特色意思是对的,也给分。(见下表”等值替代说法”)
③对”特色”概括不准确,或停留于抄原文对环境的客观叙述的句子而没有概括出特色的,不给分。(见下表”不给分说法”)
序号 | 答案得分点 | 等值替代说法 | 不给分说法 |
1 | 店铺饮食具有”乡土”特色 | 店铺饮食别有风味;小吃有特色 | |
2 | 街道环境具有”色泽鲜明”特色 | 这里的主要色泽是黑和白; 主要色调是黑白 | 停留于抄原文时环境的客观叙述的句子而没有概括出特色的,如:”看到了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鲁迅故乡的景色是以黑泥、白石和绿水相结合的” |
3 | “谨严素净”的特色; | 严谨,素净 | |
4 | “朴质温厚”的特色; | 朴质又弥漫着温情; 质朴温情;朴实、温厚 | |
5 | 水乡景色具有”灵秀”的特色 | 水也是浙江的灵秀所在; 有灵秀的水或水的灵秀 | 停留于抄原文对环境的客观叙述的句子而没有概括出特色的,如:”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溪水” |
②(4分)
【评分细则】
本题寻找答案的有效区域应集中在文本第6段。梳理第6段的内容不难看出:
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
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
要点三:鲁迅用笔经济,几句话就能勾画出实在的人生处境。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 要点一采分关键点为”感染力”,表述为”富于感染力””富含感染力””有感染力””颇见感染力”等均可,不必苛求答出概括角度”创作中”,但要注意表述对象应是”鲁迅的创作”或”鲁迅的作品”,而不应是”鲁迅其人”或”鲁迅的故乡””绍兴的环境””西湖的环境””浙江的环境”等。
2. 要点二采分关键点为”严格”和”温情”,表述为”既严格又不乏温情””严格且有温情””最严格又最温情””既严格又有温情”等均可,不必苛求答出概括角度”性格中”,但要注意表述对象应是”鲁迅”,而不应是”鲁迅故乡的环境””绍兴的环境””西湖的环境””浙江的山水””浙江的环境”等。即便答出”绍兴的环境特点””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也还是要落在绍兴的环境特点造就了鲁迅”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的性格,因为题干问的是”对鲁迅”作者又多了哪些了解。
3. 要点三采分关键点为”用笔经济”,表述为”用笔经济”或”几句话就能勾画出实在的人生处境””用笔简练””用笔精炼”均可。
4. 本题答案虽集中于第6段,但亦需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提炼概括,不宜一字不落地照搬照抄。故对无提取、选择的照抄卷酌情给分。
21. (4分)【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参考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静脱俗。
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评分参考】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要点一:1. 如答模糊了市区与郊区的界限,算正确。
2. 如答把红尘洗涤了,算正确。
3. 如答给风尘仆仆的远来人带来清爽,算正确。
要点二:1. 如答明媚但更显清幽,算正确。
2. 如答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算正确。
3. 如答灵秀,算正确。
要点三:1. 如答厚度和重量,算正确。
2. 如答有骨气,算正确。
五、
22. 略
23. 略
类别 | 评分要求 | 评分说明 |
一类卷 (42—50分) |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以46分为基准分。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
二类卷 (33—41分) |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基本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 以37分为基准分。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为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
三类卷 (25—32分) |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 以29分为基准分。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
四类卷 (0—24分) |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紊乱 | 以24分为基准分。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
(我)前几天离开后,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谈论)古今的杂文,多次阅读它们,(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我)揣摩您的用意,难道不是忧虑时俗,(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这样是不太对的。
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并且呈现在文章中阐发它,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践行从事的;这种文章,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这种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却把混沌蒙昧虚假乌有(的说法)当作道,(把)洪荒虚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这种道难以效法,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人。”所谓道,是圣人之道,这道是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它。”所谓古,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
所谓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是指)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不论及尧舜之前(的事),他谈论的治学,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不能让后世人信服(它)。
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孔子的赞叹是”广博啊”,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记述尧舜之道明白清楚,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二《典》的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忧虑水患,会见诸侯,严谨法度罢了。孔子之后,只有孟轲最懂得道,但是他谈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蓄养鸡豚,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言论?孟轲谈论的道,难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孟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的,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
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时,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没有(辨别)高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就能延绵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却以追求高远虚无为本领,去推广虚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力(追求)的。应该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离,来达到中正之道,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
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本)不应该对您说这些。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想让您降低高度,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