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绮罗 yǐ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huò D. 脂粉气 zhī

2. 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3.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4.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地域文化与作家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4分)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根据要求,完成5-6题。

5. 将下面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

6.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

(1)”先王之道,斯为美”,本句中的”斯”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什么思想?(3分)

(2)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有什么思考与认识。(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9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7. 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

B.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C.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D.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8. “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只有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B.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的美景,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景和美酒也无法排解贬谪的愁苦。

C.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 “浊酒一杯家万里。” 边饮浊酒,边思念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消得了浓重的乡愁?

9.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概括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并具体分析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5分)

10.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10分)

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_____________,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⑧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刻画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形象。

⑩《琵琶行》中诗人听罢琵琶女浮沉身世,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发出了一声同病相怜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5题。

北京,我心仪的故乡

郭启宏

①人如种子,落地生根,丰也罢,贫瘠也罢,总要在一方土上花开花谢。

②我少小离家,老大返乡,适值南方沿海开放年代,精明的家乡人含蓄地喻示我,个子高了,学问大了,可惜仕途经济不在行,像个半老的雏儿。我很有些惆怅,走在街上,即使操着家乡的话,也被认作客居多年的憨厚的北方佬。家乡似乎不认同她的游子,游子也颇有疏隔之感。小住旬日,返回北京。一踏上十里长街,呀!马上找回了感觉,自在,浩浩乎如风如水……特别是案牍劳形之际,想起”半老的雏儿”竟是一份财富:创作者最难能的是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不愧煞我的变憨。

③北京是令我心仪的一方乡土!我喜欢北京四季分明,春絮、夏虫、秋叶、冬冰!无北疆的严寒,有瑞雪的飘舞;无南国的酷热,有花木的繁荫。我喜欢北京集山聚水,西北峰峦起伏,绵千里,而把峭拔让与五岳,东南开阔辽远,一马平川,又将沃野送给中原。九城内外,河如练,湖如鉴,真山水缀以假山水,参差错落,天然与人工得而兼之。我喜欢听小儿女们那口地道的北京话,即使偶尔夹带些嘎杂语,究竟瑕不掩瑜。也许昔年在大学里研究过方言的缘故,我觉得江南女子带点嗲味的吴侬软语确乎醉人,而男子汉说起来毕竟少了些阳刚;关西大汉一开口诚然铁板铜琶,壮怀激烈,而婆姨们说起来又未免少些婉约。惟独吞食了入声的北京话,得了子思所向往的中庸!无论气候、山水,还是语言,北京都能意达两极而介乎其间,北京是社稷坛中央的黄色土!

④呵,我爱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几番寒暑的感受,若许山水的游踪,或小儿女的温言软语,最令我心仪的还是北京独一无二的大文化。林语堂说过,”北京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比喻很浪漫,恐怕发轫于故宫的琉璃瓦。我则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只要悄悄睁开慵眼,就会清清楚楚地看见书斋四壁摆满书架,从地板直抵天花板,随手一触摸,便是一本本厚厚的大书。巍巍然阅尽沧桑的宫殿大概是王朝盛衰记,鸣虫啾啾的苑囿或许是博物志,即使小胡同,寻常的小册子,也未始不是一卷卷民俗史!卷帙联翩,目不暇给!一段残缺的磨砖墙,一块元宝脊的筒子瓦,一株古槐,一丛如火的石榴,都在散发着书香,都在酿造着一种氛围,把你融化在历史文化之中。或许你是款爷,无意中来到琉璃厂,你会对着满目学问挤出深藏于西服革履的”俗”和”浅”;你是官爷吧,突然遇见一块残碑,你不得不在下属面前露出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你是老先生了,皓首穷经,解得古典文献,说不定走到”人才交流中心”,仅仅因为不懂外语,你会觉着矮人一截!或许就在熟人堆里,你想不到那位不起眼的女孩子竟是民初一位大学者的孙女,学识决不在你之下;你正想询问那位写得一笔好字的汉子的家学渊源,旁边的人会悄悄告诉你,如果不是辛亥革命,他该是一位贝勒!在北京街头,忽然撞上一位名家、大家,你用不着咋舌称奇。北京,藏龙卧虎之地!没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安确实米贵,居也易!

⑤我依然如痴如醉地眷恋着北京!因为北京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北京是书山,聚土壤,积泥丸,成其巍峨;北京是学海,汇九派,纳百川,就其浩淼。今天的颐和园就像是一个象征,她向世人展示她的襟怀,各种风格的建筑,尽纳入皇家园林的格局之中!北京不排斥外来者,北京荟萃着四海的精英,北京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

⑥北京,我心仪的乡土!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拥有三十余年北京户籍的我,把自己算作北京人了,虽然口音还不准。因为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我为我的后代也选择了他们的北京家乡!

【注释】①社稷坛:”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管土地者称社神,管谷物者称稷神。祭祀他们的地方便叫社稷坛。社稷坛筑五色土,象征全国土地,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精明的家乡人”语含贬义,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家乡人在改革开放年代只看重仕途经济的狭隘思想。

B. 第④段用款爷的”俗”和”浅”,官爷的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衬托出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 文章将白居易因《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闻名长安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说明北京是藏龙卧虎之地。

D. “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一句,饱含着作者对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的北京的由衷赞美之情。

12. 下列对文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丰腴:”腴”读音是”yú”。

B. 绵亘:”亘”读音是”gèn”。

C. 抑或:”抑”也可以写作”异”。

D. 弗易:”弗”共有五笔。

1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特别是案牍劳形之际 案牍劳形:因公事繁忙而身体劳累

B. 只要悄悄睁开慵眼 慵眼:眼光庸俗、鄙陋

C. 皓首穷经,解得古典文献 皓首穷经:钻研经典到老

D. 你用不着咋舌称奇 咋舌:因惊异而说不出话

14. 文章第②段看似闲来之笔,其实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加以分析。(4分)

15. 结合全文,谈谈”我”为什么会对北京”心仪”至深?(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6. 微写作(10分)

诗歌中作者经常运用意象来寄托情思,表达哲理,其实小说中也有类似意象的象征物,如《老人与海》中的”大马林鱼””鲨鱼”,《边城》里的”虎耳草””白塔”。请从以上四个象征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写一段文字,赏析其象征意义及表达效果。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层次清晰,150字左右。

17. 作文(50分)

请以”误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故事性,有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

1. (2分)A

2. (2分)D

3. (2分)B

4. (4分)略

5. (1)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主,友,惮)

(2)孔子说:”读书人立志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士,耻,恶,足)

6. (3分)(1)参考答案:斯代指应用礼应讲和;思想:礼的应用应讲和,同时应以礼节制。

(5分)(2) 观点明确1分,结合现实例子恰当2分,阐释合理2分。

7. (3分)B

8. (3分)A

9. (5分)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10.

(1)怅寥廓

(2)周公吐哺

(3)暧暧远人村

(4)嘈嘈切切错杂弹 间关莺语花底滑

(5)别有幽愁暗恨生

(6)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7)寻寻觅觅 凄凄惨惨戚戚

(8)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1. (3分)A

12. (3分)C

13. (3分)B(文中是”慵懒、漫不经心”的意思)

14. 第②段将”回家乡时疏隔的感受和惆怅的情绪”与”回到北京后自在的感觉和无愧变憨的赤子之心”进行对比,照应标题,突显了心仪北京的主旨;同时,写家乡人精明中透露出的”不认同”,与文章第⑤段呼应,反衬出北京的”豁达大度”,也为后面写眷念北京的情感和给后代选择北京家乡的行为张本。(本段内容分析,2分。要点:”对比”、”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等;分析与后文关系,2分。要点:”反衬”、”呼应下文”等。其他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15. ①北京使”我”保有憨厚本性和赤子之心;②北京的大气、调和、中庸让我喜欢;③北京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色彩,人才济济、藏龙卧虎,让人着迷;④北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让人有归属感。(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

16. 略

17. 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