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有八道大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卷面分5分。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1. 下列加点词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掮客qián 颠簸bō
觐见jìn 泥古不化nì
B. 徜徉cháng 啮齿niè
狡黠xiá 万头攒动 cuán
C. 啜泣chuò 抵牾yǔ 绰约chuò
引吭高歌háng
D. 泊车bó 宫阙què 风靡一时mí 臧否人物pǐ
2. 下列选项中,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 媒妁之言 好高鹜远 惊世骸俗 奖掖后进
B. 猝不及防 大才小用 犒赏 艰苦倍尝
C. 出类拔粹 冠盖相望 风流倜傥 筚路篮缕
D. 刚庇自用 敷衍了事 戳力同心 盅惑人心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足球曾有过的辉煌是沈阳五里河之夜。当中国队出线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走上街头庆贺,那场面真可谓万人空巷,倾国倾城。
B. 德国近三年来失业率持续走高,10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2.2万人;政府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对方兴未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C. 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伙弹冠相庆。
D. 黄山诸峰,常年隐没在云海之中,真是人间仙境,鬼斧神工。
4. 下列文学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A. 桐城派古文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考据。他们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道家的”义理”,使文章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周密的理论性。
B. 苏轼在儋州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C.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D. 《诗经》横跨先秦到战国的一部诗歌总集。虽然《诗经》中的诗歌用词直白,简单明快,但其中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涉及到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植物动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5. 下列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B.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C.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忠厚诚信,努力学习,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D.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6. 下列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贡道:”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道:”卖掉,卖掉,我准备做一个商人呢。”
B.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D.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7.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戍申晦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B. 倚歌而和之 循、依
C. 刀刃若新发于硎 磨刀石 D. 肆其西封 边界
8. 下列每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提刀而立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不知东方之既白 唯君图之
D. 是日观道中石刻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9. 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东封郑
A. 舞幽壑之潜蛟 B. 良庖岁更刀
C. 明烛天南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10. 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今安在哉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凌万顷之茫然
⑦何为其然也 ⑧崖限当道者 ⑨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 ①⑦/②⑨/③④⑥/⑤⑧
B. ①⑦/②⑧⑨/③④/⑤⑥
C. ①④⑦/②⑨/③/⑤⑥⑧
D. ①⑦/②⑨/③④/⑤⑥⑧
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1. 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恰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 )掣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掣的签画的是杏花,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 )掣的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 )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掣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掣的签画的是桃花,诗句是”桃红又是一年春”。 (2分)
A. 元春 迎春 李纨 黛玉 凤姐 晴雯 探春
B. 宝钗 探春 李纨 湘云 香菱 黛玉 袭人
C. 宝钗 惜春 李纨 湘云 凤姐 黛玉 探春
D. 袭人 元春 李纨 黛玉 香菱 晴雯 惜春
1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 各美其美 B. 美得适度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 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13. 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2分)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1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娄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再如,在 ① 生病时,贾府无人照料。王夫人只得将家事托于 ② 。无奈她尚德不尚才,管不了下人。王夫人便命 ③ 同她一起管理。后又让宝钗加入进来。三人共同管理。当改革承包责任制初具眉目、并得到众人的肯定之后,先前基本上没发表什么观点的宝钗,这时候突然插入了一长段话,概括起来,其中心意思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承包人而言,不能让他们吃亏;二是对荣国府而言,不能过于”艰啬”;三是对没有承包的婆子媳妇而言,也不能委屈了她们。因为她们一年到头在园里也很辛苦,有福须得同享。这主要讲的就是宝钗利益均沾的人事管理,从而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让众婆子都”各各欢喜异常”,也让她自己”圈粉”无数。其实这也不过是体现其在理家时比前两者更有经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如果说她是存了向婆子们”卖好”的奸心,也是言之有过的。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5.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2分)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16. 在①、②、③中填入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李纨 惜春 王熙凤
B. 王熙凤 迎春 惜春
C. 李纨 迎春 王熙凤
D。王熙凤 李纨 探春
17.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祐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贵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
1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皆非治朝也 治朝:治理朝政
B. 子由之狷介寡合 狷介:洁身自好
C. 庶几得遂于晚岁 庶几:或许,大概
D. 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1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或可以免于功名 B. 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或得日,或否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 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D. 其乐尚减于吾辈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
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B. 足以招尤而取忌
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 陶潜之可仕而不物
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
D. 是贼去而弯弓也
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21. 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渔家傲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1】,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2】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
【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22.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 “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 “秋阴重……云凝冻”,秋天阴暗沉重,西山去雾笼罩,天寒雪淡。景物反衬出词人内心的郁闷。
D. “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23. “尊前舞雪狂歌送”一句中,”舞雪”形容舞姿回旋如雪花飞舞。这里把人比作物去写,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写人的一项是(2分)
A.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B.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
24. 苏轼常以”梦”感叹人生。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江南性情的古镇
①当初以”南浔”二字为南浔命名的人,不仅文气,还懂音律。把两个温婉典雅的汉字放在一起,念过一遍,字底潜藏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自然环境,以及市井中的热闹喧哗、车水马龙和士子的琅琅书声,都在脑海中纷至沓来,都在眉梢眼际瞬间复活了。
②不管穿越到一百年前、两百年前,还是三百年前,甚至更加遥远的过去,站在古镇的街角,我都有充足的理由毫无障碍地回到从前:从那悬挂拙朴牌匾的大门进入,从那雕刻着雅致吉祥花草的窗户进入,从大气祥瑞的花厅进入,从构思巧妙的后花园进入,从轩敞的船埠进入,从如虹的拱桥上进入……瞬间抵达,只在扭头之间。
③在我所能到达和愿意到达的时空里,我想象自己正翩翩年少,明眸皓齿,谈吐不凡,一袭青衣,风流婉转。身后有书童紧随,提着竹制书箱,笔墨纸砚齐备,供我随时吟诗作赋。我的名字不仅在小镇如雷贯耳,甚至整个江南。我的诗词和书法让所有说得上我的名字的人感到自豪。
④也是在这样一个江南草长、纸鸢乱飞时节,我漫步在这个古镇上,春雨将石板街浸润得如同玉石铺砌,穿镇而过的浔溪上,桨声欸乃,各式木船往来穿梭。两岸古树高大,桃红柳绿,鸭和鸬鹚在水上各自热闹。我穿街过巷,去到一座深庭大院,庭院似画,古色古香。
⑤我该是在小镇上读书,还是讲学?
⑥这个问题不是问题的关键,刘家的嘉业堂藏书楼,应是我必去之所。回廊型的二层楼房上下,所有库房中,自唐宋以来的各种善本,等着我去阅读。关键是,这样一个位于太湖南端的小镇,仅宋、明、清三朝,出进士41人,任州、县官57人;清代年间可查考的学者达450人,著作约1200多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倚仗千年文脉、良好师承和自身领悟,没有理由不忝列到这些人中。于是后世之人,大抵可以读到我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浸透浓郁江南水乡韵味的诗词曲赋。我是那样喜欢雨后的石板街,那上面是千百万双布鞋、草鞋的鞋底摩挲、擦拭出来的光芒,是岁月的包浆和乡愁,更是小镇与世界相互悦纳的见证。
⑦后世的实业家张静江、刘承干、张石铭,鉴湖女侠秋瑾,以及教育家蔡元培、政治家邵力子等知名人士,都属于此江南文脉,而且血脉纯正、一脉相承。
⑧也是在这样江南微雨、燕子斜飞时节,我穿行在这个混血的古镇中。在这个水路与陆路交汇的小镇上,文人与商人齐会,中式与西式交融,庄重与戏谑错杂,古典和现代融合,端淑与活泼互渗。从局部到整体考察小镇,朴素与华丽、自然与雕砌、安静与躁动,全都交织在一起。似乎所有的生活样式和生活情绪,都能在小镇上找得到一席之地。有一座临河的广惠宫,既供奉道教的黄大仙,又供奉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各有信众,堪称奇观。自信地让一切性情相安无事地融合在一起,这便是江南包容万端的阔大胸襟。
⑨就着这水乡古镇的曲折街巷,在想象中,我还应该是个多情的翩翩男子。
⑩我该在悠长的巷子中,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带着丁香气质的姑娘,姣好的面孔,如瀑的秀发。只需要一个眼神,两个寂寞已久的灵魂便相互懂得,从此同进同出,形影不离,无论晴雨,无论世道如何变迁。
⑪或在静夜,趁着月光满庭,轻风叩门,醉眼矇眬,蘸取窗外浓浓的月光,用娟秀的小楷,从上到下,由右向左,用繁体字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深情款款的书信。
⑫这是一座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水乡小镇,更是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小镇。在这样一座古镇,只要有一点点文人情怀的人,都忍不住把自己切换进去,纵情穿越,经历这座古镇的前世今生。
⑬一座小镇,要是单单只有粉墙黛瓦、翘角飞檐,而没有温婉的昆曲、华丽的越剧,以及读书讲学之声,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器物,不管多么美轮美奂,历史多么久远,那上面沉淀的,仅仅是单调的时间。而在丝绸一般粼粼的波光中,若有书生的叩问,有踟蹰的脚步,有对美与善的追求,那么,这一座古镇,便是一本热气腾腾的文化史书,是一卷可以诵读的江南画卷。
⑭在一道临河的奇石馆前面,静静垂悬两支巨笔,这或许是古镇南浔的一个隐喻,一种象征:或继续停驻,在尘封的往事中自赏或叹息;或在运动变化之中掀开新的一页,添纸提笔,再续辉煌。
(取材于李新勇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不仅文气,还懂音律 文气:文雅、不粗野。
B. 自唐宋以来的各种善本 善本:价值高的本子。
C.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蓬生麻中:好坏人混杂。
D. 不管多么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美好、漂亮。
2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章第②段运用一组排比句式,表明了”毫无障碍地回到从前”的理由,也显示出南浔较好地保留了原貌。
B. 正因为南浔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机会逢着一个”带着丁香气质的姑娘”,写给远方的朋友一封繁体字的书信。
C. 文章构思巧妙,通过想象”我”穿越过去,以南浔传统才子的视角,再现了江南文脉相承的南浔古镇的特点。
D. 文章的结尾以奇石馆前的两支巨笔,隐喻、象征南浔未来的两种可能,寄寓了作者对南浔后续发展的期待。
27. 作者为什么把”南浔”称作是”江南性情的古镇”?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28. 中国的古城或古镇,在时代的变化中,都面临着或坚守本真或勇敢”混血”的选择。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见闻谈谈认识与思考。(5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9. 默写(2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敢以烦执事。
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⑩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
⑪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0. 写作
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丰收与平安,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牧渔纳福仪式被重新演绎。今冬的小雪节气,北京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朋友圈一时被雪景与兴奋刷屏。不少人感叹,下雪是大自然举办的一场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季节变化。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试题答案】
1. B | 2. D | 3. C | 4. C | 5. C | 6. A | 7.A | 8. D |
9. B | 10. D | 11. B | 12. C | 13. A | 14. B | 15. D | 16. D |
17. (6分)
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18. A
19. B
20. D
21. 参考答案: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
22. C
23. D
24. 答案示例:
“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这些威严和排场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如梦人生中的一点装饰罢了(1分)。”将何用”的反问,表达了词人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只堪”句则表现了词人”浮生若梦”的思想(1分)。词人并非消极或颓废,而是不为外物所惑,始终保有的一种人生认识和精神追求(1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只好以一杯清酒祭奠江月(1分)。
表达了词人追慕英雄,想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年岁将老、生命短暂的感伤(1分);词人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寄情于江月,也表现出词人乐观洒脱的旷达情怀(1分)。
(6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25. C 26. B
27. (6分)答案要点:①南浔古镇历史悠久、外形古色古香,②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相承,③交织着水乡的爱恨情仇、具有江南包容万端的特点。
意思对即可。
28. (5分)略
29. 默写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如怨如慕;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越国以鄙远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⑧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⑩多情应笑我
⑪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