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25个小题(共25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6个小题(共65分);第三部分为作业成绩(共1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 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液是人体内化学反应进行的主要场所
B. 组织液可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C. 组织液可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处
D. 组织液可回收淋巴液中的营养物质并汇入血浆
2.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运动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3. 下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
B. 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外流导致的
C. 图乙中对神经纤维的刺激会引起指针先后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
4.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 该反射的完成有多个神经元参与
C. 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只有听觉中枢
D. 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5. 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是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B. 若 P 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
C. 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分级调节
6. 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 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 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 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7. 下图表示人体部分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④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B. 图中③为①③所在反射弧的效应器
C. 饭后图中⑤的 B 细胞分泌量会增加
D. 图中④和⑥可分泌起协同作用的激素
8. 细颗粒物(PM2. 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选项 |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 5的研究结果 | 推论 |
A | 损害呼吸道黏膜 |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
B | 改变辅助性T细胞数目 | 影响特异性免疫 |
C |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 影响细胞免疫 |
D |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 影响体液免疫 |
9. 下列可“双向“进行的过程是
A. 燕麦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送
C. 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之间的碳元素传递
D. 垂体细胞与甲状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0. 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呈递抗原的过程(注:数字代表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需要在溶酶体的作用下才能将其分解
B. MHC—Ⅱ是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经②和①加工形成的
C. 抗原呈递细胞将摄取、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细胞间信息传递
D. 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辅助性T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1. 蛇毒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肽。将眼镜蛇蛇毒处理后注入马体内,可获取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眼镜蛇咬伤的患者。以下选项与此治疗原理最相似的是
A. 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B. 骨髓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注射干扰素(淋巴因子)抑制乙肝病毒增殖
D. 给新生儿注射乙肝抗体阻断病毒的母婴传播
12. 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扦插枝条生根进行的探究实验,S为插条的形态学上端,X为插条的形态学下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扦插枝条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C. 植物的种类不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D. 甲、乙、丙生根的部位分别是X、S、X
13. 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甲最可能代表乙烯 B. 激素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
C. 激素乙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激素甲和乙具有拮抗作用
14. 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 信息类型 | 来源 | 作用对象 | 举例 |
A | 植物激素 | 无特定分泌器官 | 无明显靶器官 | 生长素 |
B | 细胞因子 | 辅助性T细胞 | B细胞 | 溶菌酶 |
C | 物理信息 | 某生物 | 同种生物 | 蜜蜂圆圈舞 |
D | 神经递质 | 神经元 | 神经元、肌细胞等 | 胰岛素 |
15. 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江苏北部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2015 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
B. 2000 年后,栖息地数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
D. 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
16.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最大 B. 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7. 图1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下列对图1、图2结果的解释错误的是
A. 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
B. 一段时间后,两种草履虫数量均不再增长是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
C. 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表明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D. 测定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取样时应混匀培养液,然后随机取样
18. 我国北方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夏季葱绿。下列有关我国北方落叶阔叶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夏季到冬季群落发生了演替
B. 植物的垂直分层,提高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
C. 由夏季到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变化
D. 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的垂直分层创造了条件
19.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种间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 M、N将呈现“J”型增长
20.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三曲线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21. 下图表示除分解者外还有5个种群(U、V、W、X、Y)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表描述正确的是
22.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B. 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分解者
C. 草食动物N5/N4的比值大于肉食动物的这一比值
D.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23. 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行为信息仅能在同种生物间传递
B. 物理信息仅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C. 化学信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传递
D.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24. 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的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 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 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价值
25. 城市生态工程是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A. 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 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C. 垃圾焚烧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D. 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5分)
26. (8分)某水产动物幼体均为雌性,存在性反转现象。下图表示该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性反转相关的生理机制,下表为有关研究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褪黑激素含量 | 幼体数 | 中间型数 | 雄性数 |
对照组(正常饲喂) | 174. 3 ng/L | 18 | 14 | 4 |
实验组(饥饿处理) | 253. 6 ng/L | 18 | 7 | 11 |
(1)图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为 ,该激素通过 运输到垂体。该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 (两种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
(2)脊髓胸段含有反射弧结构中的
,反射弧内信息传导和传递的形式依次为
。该种动物性反转的调节方式为
。
(3)表中数据表明,与对照组比,饥饿处理使该种动物雄性反转率提高了 倍,雄性个体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结合图表分析水产养殖中提高该种动物产量的方法是 。
27. (8分)自2020年至今,由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某些患者早期病情较轻,后期因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病情突然加重。细胞因子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的一种状态,其造成肺损伤的机制如下图所示。
(1)免疫细胞包含多种类型,图中未提到的有
。
(2)据图可知,利用
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抗体可用于新冠肺炎细胞因子风暴的治疗。
(3)我国医疗工作者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入法对 4 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良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除有干细胞特点外,还可以分泌多种营养因子和调节物质,其表面抗原不明显,不会引起患者免疫排斥。由上述特点分析,在治疗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发挥的作用可能是
。
(4)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新冠疫苗研制更加重要,我国科学工作者研发的疫苗已经开始接种。请评价新冠疫苗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是
。
(5)为了让类似的疫情不再重演,①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公共卫生治理?
。
②如何改进个人卫生和其他生活习惯?
。
28. (13分)
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根和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mol/L、 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 引起的。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在下列图中绘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并在下面用文字说明。
③实验结果预测:
a. ;b. ; c. 。
④实验结论: 。
29. (10分)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 1953年 | 1973年 | 1984年 | 1996年 |
叶面积指数 | 2. 48 | 6. 61 | 11. 28 | 17. 76 |
光能截获率(%) | 20. 30 | 42. 30 | 88. 90 | 95. 90 |
总初级生产量[t/(hm2·a)] | 17. 43 | 55. 50 | 116. 61 | 150. 81 |
净初级生产量[t/(hm2·a)] | 1. 50 | 14. 52 | 23. 88 | 26. 00 |
(提示: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从数据推测,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 。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 。
(3)请在甲图上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乙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 。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 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情况,以研究群落的
。
(6)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主要是砍伐成树)可能会增加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
(7)为什么重度人工干扰的森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
30. (13分)兴凯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包括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两部分,上游的小兴凯湖可通过两个泄洪闸与大兴凯湖连通。如图1为小兴凯湖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请回答问题。
(1)湖内所有生物构成一个______。由图1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鲢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
。
(2)兴凯湖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3)对大、小兴凯湖的浮游植物进行采集和统计,结果如图2。
在不同采集点采集浮游植物,每个采集点收集三次,用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并计数,取______,以确定单位体积中浮游植物的______,发现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与绿藻相比,蓝藻细胞结构的主要特征是______。从图2中可以看出小兴凯湖的浮游植物的______高于大兴凯湖。
(4)受周边农业、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湖中N、P污染物超标。大银鱼自2000年引入小兴凯湖养殖后,繁殖迅速,已成为小兴凯湖主要经济鱼类。由于大银鱼对水质要求较高,为了保证小兴凯湖的水质和大银鱼的捕捞量,有人提出打开与大兴凯湖连通的泄洪闸。请你依据所学生态学知识对这个做法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阐述理由。______。
(5)湖中N、P污染物超标是当前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提出具体治理措施。______。(至少答2点)
31. (13分)
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的高大乔木。现存约3 000株,其中腾冲县有1 771株,主要集中于海拔2 100~2 900 m的原始森林中。它的分布范围很小,很难引种到其他地方,是濒危物种。
大树杜鹃幼龄树(胸径≤5 cm)有582株,占总数的32. 92%,中龄树(5 cm≤胸径≤20 cm)有606 株,占总数的 34. 22%,大树杜鹃种群趋于稳定增长。由于老龄树的退化死亡、幼龄树成长,种群出现新老更替现象。但在原始森林中,乔木上层较密、林间郁闭度大,透光少,幼龄树存活率较低,同时,中龄树种间竞争力弱,整个种群植株长势一般,开花量少。加之周围速生树种的生长,对资源的争夺较为激烈。
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很低。大树杜鹃适应于土质疏松、P和K含量较高的黄棕壤。在适宜的条件下自然发芽率可达86%,但人工育苗困难大、时间长,很难见到开花现象。另外,大树杜鹃不耐低温,温度低于-2 ℃时,植株极易出现死亡现象。
现存大树杜鹃资源已进行就地保护,但其效果甚微,当前首要的是进行森林抚育,清理大树杜鹃周围速生树种及枯枝,尤其是拓宽幼龄树种的生长空间,其次人工补充营养,促其满树繁花。大树杜鹃迁地保护困难大,引种驯化很难取得成功,而育种研究是种质资源保存的一种途径,可通过人工繁殖培育成苗后再回归山林。
(1)结合上文可知,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________、
等,生物因素可能有________、
等。
(2)科研人员判定大树杜鹃种群趋于稳定增长,提出该判定的依据是________。
(3)有人建议,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以提高大树杜鹃的种子发芽率,促进种群数量增长。你是否支持这一做法,请说明理由:________。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赤霉素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
表1 赤霉素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赤霉素(mg/L) | 初始萌发时间(d) | 平均萌发时间(d) | 最终萌发时间(d) |
0 | 9. 67 | 13. 64 | 84. 67 |
100 | 8. 00 | 10. 68 | 87. 33 |
200 | 7. 00 | 10. 35 | 88. 67 |
500 | 7. 00 | 9. 18 | 95. 33 |
1 000 | 6. 67 | 8. 05 | 96. 00 |
注:初始萌发时间是第一粒种子萌发所用的实间;最终萌发时间是最后一粒种子萌发所用的时间
①据表1推测,在自然条件下,大树杜鹃种子平均萌发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萌发早期,自身分泌的赤霉素含量________,支持该推测的理由是
;随着外源赤霉素浓度上升,大树杜鹃种子最终萌发时间延长的原因可能是,外源补充的赤霉素导致种子中赤霉素总量增加,对种子萌发起________作用。
②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继续研究提高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方向):
。
(5)由于大树杜鹃植株高大、花大而艳丽,很有观赏价值,因此存在人为破坏的风险。你对大树杜鹃有哪些保护建议?
。(至少答2点)
参考答案
1B | 2A | 3A | 4B | 5B | 6C | 7B | 8C | 9D | 10B |
11D | 12B | 13A | 14A | 15D | 16B | 17C | 18A | 19C | 20C |
21D | 22D | 23C | 24B | 25C |
除特殊注明,每空1分
26. (8分)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血液)
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
(2)神经中枢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神经—体液调节
(3)1. 75
幼体时适当减少营养(幼体饥饿处理使其性反转成雄性个体),成体时增加营养
27. (8分)
(1)B 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答出一个给分)
(2)IL-6、IFN-γ(答出一个给分)
(3)通过间充质干细胞的分裂、分化,修复受损肺细胞(受损组织);分泌营养分子,改善肺部细胞微环境;分泌调节物质,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本空3分,一点1分)
(4)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病毒变异快,可能导致疫苗失效(写出一点可给分)
(5)①积极参与提升公共环境卫生的活动;在遇到突发的传染病疫情时,要依靠科学、按照卫生管理部门提出的个人预防措施建议预防。
②勤洗手、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心态和按时作息;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等。
28. (13分)
(1)10-10 10-8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促进
(2)小于
重力
(3)②如图所示(只要结果对应,顺序可颠倒)
③a. 直立生长 b. 弯向光源生长 c. 弯向光源生长
④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29. (10分)
(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如图:
(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垂直结构
(6)适度砍伐成树,既可以增加防护林物种的丰富度而提高其稳定性,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7)重度人工干扰,导致防护林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就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这提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0. (13分)
(1)生物群落
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捕食和种间竞争
(本空2分,缺一不得分)
(2)间接
(3)平均值
种类和数量
无成形的细胞核
丰富度
(4)这个做法不妥。大兴凯湖的浮游植物丰富度较小兴凯湖低,其抵抗力稳定性可能较弱;且大银鱼繁殖迅速,若打开泄洪闸,可能会造成大银鱼进入大兴凯湖后,造成大兴凯湖的原有营养结构被破坏,造成物种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不能仅仅直接打开泄洪闸,打开泄洪闸之前需要对打开泄洪闸之后对大兴凯湖的影响做评估)
(本空2分,评价1分,解释1分)
(5)(本空2分:一点1分)①控制污染源,减少外界向水体中排放污染物,减少水体中的N、P等无机盐。
②增加本地可快速吸收N、P等无机盐的水生植物的量。
31. (13分)
(1)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基质、凋落物(以上因素每写出一项给1分)
种内竞争、传粉动物、土壤微生物、人类活动、周围速生树种(种间竞争)(以上因素每写出一项给1分)
(2)据幼龄树、中龄树所占比例,可推知老龄树占比约为32. 86%,故3个年龄段树的比例接近1:1:1,该种群属于稳定型。
(3)不支持。①凋落物对维持土壤微生物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分解后能增加土壤肥力。②去除凋落物,可能影响地表温度和含水量。
支持。清除林下凋落物后,种子可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大大提高自然发芽率。
(观点与理由保持一致即可)
(4)①不足(较少)
随赤霉素处理浓度增加,初始萌发时间和平均萌发时间均缩短(本空2分,答出一点给1分)
抑制
②凋落物厚度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土壤基质种类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其他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合理即可)
(5)(本空2分:一点1分,答出2点即可)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买卖;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或幼苗移栽的研究,提高种群繁殖力;寻找大树杜鹃的近缘种,找到适合的砧木,尝试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研究大树杜鹃的传粉动物种类,提高授粉结实率(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