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有五道大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80分。
一、名著阅读(42分)
1.《红楼梦》(30分)
(1)《红楼梦》又名______________,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别名。
(2)宝黛的前世被称为”______________”,这与”金玉良缘”相对。
(3)宝玉初见黛玉,以”眉尖若蹙”送她一个”妙字”——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是贾赦的儿子、凤姐的丈夫;宝玉是__________与王夫人的儿子,__________是贾珠的妻子。(请填写完整的姓名)
(5)__________给___________托梦,告诫她”登高必跌重”、”盛筵必散”,在富贵时不能过于骄纵,要为将来做打算。(请填写完整的姓名)
(6)__________说一个戏子的扮相像黛玉,惹恼了黛玉。(请填写完整的姓名)
(7)宝玉在省亲时奉命写诗,__________指出他诗中”绿玉春犹卷”一句不符合贾妃的审美,而______________替他写了《杏帘在望》那首诗。(请填写完整的姓名)
(8)众人搬进大观园里,宝玉住在__________,黛玉住在___________。
(9)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后来被卖到薛家,改名叫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 对凤姐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11)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遇到___________仙子,她引宝玉进入薄命司,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的判词。
(12)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指的是__________,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___________。
(13)判词”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指的是__________。
(14)”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仙葩”指______________。
(15)”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是以______________的口吻写的。
(16)第23回的回目是”《__________》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17)第27回的回目有一句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说的是__________这件事。(限填四个字)
(18)第30回的回目有一句是”__________划蔷痴及局外”。
(19)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__________。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真珠如土金如铁。——《护官符》
(20)__________出的谜语是”猴子身轻站树梢”,它的谜底是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2)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任选两句)
①花谢花飞飞满天,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年三百六十日,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侬今葬花人笑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朝春尽红颜老,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土中国》(4分)
(1)所谓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所以说,中国社会是__________性的。
(2)在__________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3)”__________”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4)乡土社会不是”法治”的社会,它是”__________治”的社会。
3.《论语》: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4分)
(1)子曰:”日月逝矣,______________。”
(2)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
(3)子曰:”道听而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4.《平凡的世界》第三部(4分)
__________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决定重建小学校舍。在新校舍落成仪式上,当年没有参加砖场点火仪式的两个老人都来了——一个是__________,今天是他家”光宗耀祖”的日子,另一个是田福堂。但是在这个隆重的日子里,__________却没有出现,他正处于人生的严峻考验中,不仅失去了挚爱的__________,还因为救人而毁了面容。(请在横线上填入完整的姓名)
二、多文本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5-8题。
(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节选
5.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三个问题中,第1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
B.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内容。
C.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D.三个问题分别揭示了全文的论证结构。
(二)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②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③”四人帮”出于纂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他们炮制”天才论”,捏造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黑线专政”论,伪造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的”规律”,胡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的谬论,虚构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的无稽之谈,等等。所有这些,都曾经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理论”,谁反对,就会被扣上反对马列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自居,实践证明他们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政治骗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节选
6.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纯粹 胡诌(zōu) B.纂党夺权 炮制(páo)
C.雄辩 自吹自擂(lěi) D.无稽之谈 谬论(miù)
7.下列对文段(二)的1-2两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B.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C.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
8.根据以上两个文段,下列事例能证明”一个正确的思想来自实践”或”实践是对真理的检验”这一说法的一项是(2分)
①亚里斯多德的地球中心说 ②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与”太阳中心说”
③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④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理论
⑤赵括”长平之战”改守为攻的策略 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育种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
三、古诗文阅读(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共17分)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①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考:厥:代词,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 ②孥(nú):儿女。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有造竹所者 造:拜访
B.母性素严重 严重:严肃稳重
C.逮子华官翰林 逮:捉拿
D.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以:用来
10.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这晚辈若不继续增进,家学就要没落了。
B.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靖节、林和靖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C.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竹轩先生很少在家塾里教弟弟学习,而长期带他到各地去游玩。
D.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
魏瀚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去陪伴竹轩老先生散步。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1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与 人 交 际 和 乐 之 气 蔼 然 可 掬 而 对 门 人 弟 子
则 矩 范 严 肃 凛 乎 不 可 犯 为 文 章 好 简 古 而 厌 浮
靡 赋 诗 援 笔 立 就 若 不 介 意 而 亦 未 尝 逸 于 法 律
之 外。
13.第二段说竹轩先生”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竹轩先生在”业”方面的成就。(4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6题。(共10分)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①忧。
【注释】①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晴还有晴”,表达挽留之意。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之处,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
15.这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3分)
A.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B.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岑参《送人赴安西》)
C.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D.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16.本诗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17.诗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23分)
(1)____________,春服既成……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侍坐》)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天也;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于猎火照狼山。(《燕歌行》)
(5)___________ ,___________。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
(6)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锦瑟》)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__________,多于机上之工女。(《阿房宫赋》)
(8)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9)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10)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书愤》)
四、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人在山水间
一
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二
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三
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 眺望:探寻,追求。
B.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洗濯:净化,滋润。
C.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 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D.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 依附:附属品,附庸物。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20.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结合本文第一部分简要概括。(4分)
21.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你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22.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6分)
五、写作(60分)
23.微写作(10分)
请从下面两幅图中任选一幅,根据图中所绘,结合书中情节,对所选画面进行描写。
要求:描写细致生动,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面貌。150-180字。
24.大作文(50分)
最近,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已成为不少90后,甚至00后的心声,各大社交平台上,”儿童感”和”少年感”成了高频词。这些年轻人喜欢卖萌扮嫩,高喊着过儿童节,热衷玩cosplay(角色扮演游戏),不愿意结婚生子……他们被称为”不想长大族”。
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想长大”?理解的人说”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批评的人说”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名著阅读(42分)
1.《红楼梦》
(1)石头记 (2)木石前盟 (3)颦颦
(4)贾琏、贾政、李纨【完整的姓名】
(5)秦可卿、王熙凤【完整的姓名】
(6)史湘云【完整的姓名】
(7)薛宝钗、林黛玉【完整的姓名】
(8)怡红院、潇湘馆
(9)香菱
(10)刘姥姥/刘老老
(11)警幻
(12)元春、探春
(13)晴雯
(14)黛玉
(15)宝玉
(16)西厢记
(17)黛玉葬花【限填四字】
(18)龄官
(19)史
(20)贾母/史太君、荔枝
(21)满纸荒唐言
(22)【任选两句】
①红消香断有谁怜 ②风刀霜剑严相逼 ③他年葬侬知是谁 ④花落人亡两不知
2.《乡土中国》答案
(1)乡土 (2)差序 (3)男女有别 (4)礼
3.《论语》
(1)岁不我与 (2)习相远也 (3)德之弃也 (4)来者犹可追
4.《平凡的世界》答案
孙少安、孙玉厚、孙少平、田晓霞
二、多文本阅读(8分)
5.D(没有揭示结构的作用)
6.D(胡诌zhōu 篡党夺权 自吹自擂léi)
7.A(文段二第一段,”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8.C(均来自实践且得到实践检验)
三、古诗文阅读(50分)
9.(3分)C【解析】逮:等到。
10.(3分)C【解析】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译文: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
11.(3分)B【解析】原文”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是针对母亲”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外家诸弟妹”是母亲娘家的弟弟、妹妹而不是竹轩先生自己的弟弟妹妹;原文”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是说竹轩先生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饥寒却来不及照顾。
12.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
【评分标准】4分,共8处;每错1处扣0.5分,扣完为止。画//处可断可不断。
13.竹轩先生在”业”(学业)方面的成就有:
①学问很深,成为名师,例如”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
③诗文水平高,有传世之作,例如:”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说明1分,举例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C(3分)
15.D(3分)
16.答案示例: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4分。诗句理解,2分;手法,1分;情感,1分。)
17.默写(每空1分,共23分)
(1)莫春者。风乎舞雩。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3)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疾痛惨怛。
(4)㧿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5)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6)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
(7)奈何取之尽锱铢。架梁之椽。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9)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0)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
四、散文阅读(共20分)
18.(3分)D【依靠】
19.(3分)C【”柔美”错,应是”色彩”】
20.(4分)答案示例:
①生活路途上的山行,有时感觉最艰难,其实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的。(1分)
②先是以为山只是哑然、寂静(1分),之后感悟到山沉默外表下有着内在的丰盈和激情(1分);
③山的这种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身心。(1分)
21.(4分)答案示例:
行走、沉浸在山水间(1分),”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生命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1分);”我”的灵魂会与山水的内涵、精魂融为一体(1分);”我”沉浸在这种与山水共通的幸福中(1分)。
22.(6分)答案示例:
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1分);分别写了对山水的探寻(1分)。
②第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的拓展与深化(1分)。第一、二部分写我”在山水间”,寻找内心宁静(1分);第三部分写人类”在山水间”,从基本的生存到精神的需要(1分)。
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1分)。
五、写作
23.微写作(共10分)
评分参考:
描写清晰(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合理,有修辞方法,符合情节和人物特点,可得6分。在此基础上,根据语言生动与否、层次清楚与否进行浮动打分;字数不足或超字数酌情扣分。
24.大作文(50分)
评分参考:参照高考作文评阅标准打分
【文言参考译文】
①王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于世(世人多仅称呼他的”字”,而不熟悉他的”名”)。先生天性爱竹,所居房屋周围种满了竹,他每天在竹林中歌咏。先生对繁华富丽、权势财利,淡泊得很。有客人拜访他竹中居所,他就指着竹林告诉客人说:”这就是我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怎么能一天离开它呢?”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
②竹轩先生早年秉承先父槐里先生教诲,德行与学业很早就有所成。刚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世家望族聘请为教育子弟的老师。凡是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经他指导传授,德行与学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程度。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竹轩先生每次打开书箱,就禁不住流泪说道:”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作为后人如果不再加以增进,(家学)就将没落了。”于是毕生朗诵思考,博览群书,而尤其喜欢读《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平时喜爱弹琴,每到风清月朗之夜,就焚香弹琴数曲。弹完琴后,又即兴创作诗词,并让子弟一起和诗。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③竹轩先生,家里很贫穷,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来奉养母亲。母亲性格一向严肃稳重,而对娘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非常同情关爱。竹轩先生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惟恐照顾不周。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却来不及顾及。弟弟王粲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成为孤儿,母亲十分地疼爱他。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财物的有无,心情的忧乐,没有什么不与弟弟同甘共苦的。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王华)向朝廷请求,分出俸禄来作为父亲竹轩先生的奉养。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赡养弟弟。乡里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品德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
④竹轩先生相貌奇伟,细目美须。与人交往,平和快乐,和蔼可亲。而对门人弟子,则树立典范,极其严格,严肃得(让人)不可冒犯。他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立刻写成,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却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他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⑤竹轩先生与先父菊庄翁一同缔盟”吟社”,两人意气相投,是莫逆之交。我魏瀚自从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陪竹轩老先生散步。而且我与竹轩先生的二儿子龙山学士相识相知。龙山学士的儿子王守仁,又与我的儿子在乡里一同被举荐到朝廷。两家是世代交好,了解竹轩先生的,绝没有像我这样了解之深的了。因而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