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题,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内蒙古敖汉赵宝沟聚落遗址距今6800年左右。聚落房址可以分为三类,大型房址中出土了精美的尊形陶器,推断为重要氏族首领的居所;中型房址中出土了成组的陶器组合,居住者为氏族首领;小型房址中只有简单陶器,主人为一般居民,有的房址中出土大量的石器和石料,主人应与石器制作和加工有关。以下关于赵宝沟聚落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 ②氏族成员的地位发生分化
③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④生产活动中出现社会分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 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 B. 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 商灭夏时得到诸侯拥护与支持 D. 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3. 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
A | 甲骨文中对周的记载既有商王可以“令周“,即周是商的属国,也有“伐周“,即周为商的敌国 |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官僚机构形成 |
B |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商代统治者秉承民本思想,治理国家 |
C | 湖北毛家嘴、洛阳下瑶村西周早期遗址都出土了青铜臿(掘土的农具),江苏破山口西周墓葬出土一件刃口锋利的青铜镰 | 西周时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
D | 周公平定殷商旧部叛乱后,把反周的商族遗民迁到今洛阳附近,并将王室子弟分封到这里,作为周的屏障 | 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
4.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普遍关注“为君之道“,即君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属于儒家对“君道“论述的是(
)
A. 为无为,则无不治
B. 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
C. 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D.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5.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 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 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 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6. 汉武帝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实行了一套完整的经济措施,从商贾手中夺利,达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些经济措施包括(
)
①盐铁官营 ②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③设置刺史 ④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 光武帝刘秀加重内朝官尚书台协助决策的作用,重大或机密事务多与尚书台讨论决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机构之长——三公监督执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光武帝(
)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
C. 致力于加强皇权 D. 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8. 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班固评定人物等级的主要依据是(
)
上上 (圣人) | 上中 (仁人) | 上下 (智人) | 中上 | 中中 | 中下 | 下上 | 下中 | 下下 (愚人) |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 孟子 屈原 荀子 | 子贡 范蠡 廉颇 | 老子 商鞅 韩非 |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 宋襄公 | 夏桀 | 商纣 |
A. 伦理道德和品行 B. 思想主张和成就
C. 爱国情怀和壮举 D. 聪明才智和影响
9. 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0. 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
)
A. 对商人征收算缗钱 B. 大索貌阅,核定户籍
C. 实行纳绢代役政策 D. 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
11. 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
A. 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 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 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12. 敦煌出土的唐代历书既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又在一些日期的上方标注代表星期天的“蜜“字、这是中国历书首次出现“星期“概念。研究者认为,敦煌历书中表示星期中各天名称的汉字,都是粟特(中亚古国,首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语的音译。以上材料说明,唐代敦煌地区(
)
A. 隶属于北庭都护府管辖 B. 以南、北面官分别管理汉人和游牧民族
C. 开始学习中原生产技术 D. 位于丝绸之路,出现中外生活习俗交融
13.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人们发现旧有药学著作或有疏漏、重复,或记载错误。于是政府组织名医儒臣对大唐地域所产药物进行实际普查,重新编修本草,编成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图文并茂的药物学著作。这一著作是(
)
A. 《黄帝内经》 B. 《千金方》 C. 《唐本草》 D. 《本草纲目》
14.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 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 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 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 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能够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有,宋代(
)
①出现一批以工商业著称的集镇 ②对外贸易量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③开始使用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 ④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徽商和晋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 许衡上书忽必烈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蒙元采取的统治措施中与其意见相符的有(
)
①建立年号,建元中统,兴建大都 ②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③实行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 ④皇室改汉姓,仿照汉族确定门阀等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7.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
A. 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B. 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C. 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D. 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
18. 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密切关系到录取与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禁止官员向考官“荐嘱举人“,以防止士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员推荐考生的做法(
)
①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 ②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
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④导致南北分卷的出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以下关于明朝内阁地位和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领百官 B. 专门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的政府部门
C.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咨询机构 D. 可以限制君权的宗室贵族议政会议
20. 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征收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以一石税粮折银二钱五分为标准,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送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
A. 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 B. 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C. 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D. 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
21. 清朝政府规定,城乡人户要在门前悬挂门牌。门牌上填写家庭成员姓名、丁口、年岁等,保甲定时挨户清点人数,询问家内情况,如户主有无外出、有无外人留宿等。以上材料反映清代(
)
A.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 地方行政等级森严
C. 注重宣扬儒家思想 D. 基层管理制度严格
22. 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其中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的是(
)
①“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②“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
③“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④“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后政随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 下图为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示意图。
造成图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
)
①清朝社会在长时期内相对稳定 ②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
③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④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就中的天文历算有较大发展。
天文历算著作 | 主要内容 |
明代徐光启《崇祯历书》 | 运用西方教学知识和天文仪器,引进地球、经纬度等概念 |
清代王锡阐《晓庵新法》《五行星度解》 | 贯通中西历法,于日月食及行星测定多有创获 |
清代梅文鼎《古今历法通考》 | 全面的历学史,论述并及于回历、西历 |
以上内容可说明,明清时期(
)
A.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传统历法的发展
B. 形成近代天文学的理论体系
C. 天文学发展彻底动摇了君权神授思想
D. 制定了领先世界的《授时历》
25. 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 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
B.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 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 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7.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评价某条约“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条约是指(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8.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西学东渐“的深入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动
29.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1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②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③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④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0. 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 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 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 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 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31. 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
A. 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 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
C. 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 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32.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33.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34.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工人运动
②1923年国共两党在广州发动北伐战争
③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④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6.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央银行,享有发行钞票、代理国库等多项特权。同时,国民政府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银行资本中官股比例都由20%增加至50%以上,掌握绝对控股权。随后又改组中国农民银行,置于蒋介石集团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了(
)
A.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兴起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金融
C. 官僚资本主义聚敛财富 D. 全国性的银行开始出现
37. 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日会战情况:“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并强调了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判断这一胜利是指(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38. 日本侵华军队1943年的一份报告说:“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古(估计)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上述战况可以说明(
)
A. 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B. 抗战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对日寇的全面反攻 D.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9. 报刊头版是每期报纸最重要的内容,下表为1945年国内重要报刊头版标题。
报刊名称 | 类别 | 文章标题 |
《解放日报》 |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 |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 |
《新民报》 | 重庆最大的民营报纸 | 《蒋主席广播向民主团结大道前进》 |
《中央日报》 | 国民党党报 | 《国父指引民主合作实现永久和平》 |
这表明抗战胜利后(
)
A. 国共两党建国方针基本一致 B. 共产党主张解放全中国
C. 和平建国是人民的普遍愿望 D. 国民党披上“宪政“外衣
40. 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 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 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1. 1951年,四川省泸县八区村民赠给全国政协西南土改工作团的锦旗上写道“此时荷花遍地开,北京同志来土改,农民分了田和地,翻身不忘毛主席“。土地改革有利于(
)
①新生的人民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②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④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2.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汉,三年后武汉国民经济发生的巨变如图所示。此外,武汉国营工业产值比重由7.5%升至25.9%。对这些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元
A.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工农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武汉工业总产值成倍增长
C.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使得城镇职工收入上升
D. 至1952年,武汉国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43.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44. 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 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5.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这说明(
)
A.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初步建成
B. 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
C. 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46. 1964年至1980年,中国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三线建设“建起1100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建设“留下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分别是(
)
①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并改善全国的工业布局
②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凝练、概括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
④“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7. 左图照片反映的是197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升起。右图为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邮票。以下关于史料的类型和价值的说法,准确的是(
)
A. 老照片和纪念邮票均属于实物史料,但二者具有不同价值
B. 照片与纪念邮票进行互证,更能全面认识此重大历史事件
C. 老照片比纪念邮票更能体现出中国人对此外交成果的认识
D. 邮票比照片更准确反映出五星红旗首次在联合国升起的情景
48. 下表为学者对《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
时间段 | 1949年至1956年 | 1957年至1965年 | 1977年至1992年 | 1993年至2012年 |
高频词 | 人民、工作、和平 | 人民、生产、社会主义 | 人民、发展、改革 |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
这反映出党(
)
①一直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随时代的变化调整工作重心
③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52分。
49. 秦统一前后,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13分)
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1)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请举例说明。(4分)
(2)阅读下图,结合所学,评述战国至统一后秦的大型工程建设。(9分)
50.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
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1)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情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宋元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8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分析准确全面)
51. 北方边疆和中原内地(12分)
材料一
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
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
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那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倏忽兴废那样的一种体制,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他们不像十六国北朝、五代沙陀三王朝那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完全放弃草原故土,也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辽、金、蒙古把大片汉地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就模式一和模式二,各举出历史上的两个实例说明。(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模式三。(8分)
52.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15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苛重的地租、高利贷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摘编自刘方健
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
国民革命时期 1924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 |
土地革命时期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外,均归农民所有。 |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 |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6分)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9分)
53.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一、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C | C | D | C | A | C | C | A | D | B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D | C | D | A | A | A | B | C | A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D | A | B | A | A | C | C | B | D | B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C | B | A | B | C | C | B | D | C | B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
A | A | A | A | C | B | B | A |
49. (1)传世文献史料:正史,如《史记》;科技著作,如《九章算术》。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徭律》。(4分。回答出两种类型的材料,且举例正确。)
(2)秦国时,在蜀地修建了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在关中修建了郑国渠,促进关中农业发展。这些水利工程促进了秦国农业的进步,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3分。要求:史实+结论,逻辑清晰)
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全国修直道、驰道、五尺道,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巩固了秦对全国的统治;开凿连接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南方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有利于巩固统一。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中央集权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体现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安定。(4分。史实+结论,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同时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秦朝被农民起义灭亡。(2分。史实+结论)
50. 示例1:
情节:燕山居民和东京一样重视元宵节;燕山酒楼在规模、经营方式上与东京相似;服饰、娱乐也受到了北宋习俗的影响;东京人移居燕山,与女真人杂居等。(2分)
历史特征: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深。(1分)
认识: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没有中断,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稳定;各民族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3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分)
示例2:
情节:杨思温姨夫“在燕山开店“;秦楼规模大,营业时间长;城市娱乐生活丰富等。(2分)
历史特征:宋元时期城市兴盛。(1分)
认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海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兴盛。(2分)城市的兴盛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发展,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生活及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推动了宋词、元曲、话本等市民文化的发展。(3分)
51. (1)模式一:匈奴与秦、汉王朝并立;突厥与唐王朝并立;(2分)模式二:北魏政权;前秦政权;五代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任意两点得2分,其他实例符合要求亦可);
(2)答案示例:
辽、金、元和清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其统治区域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程度较高,与中原王朝差距不大。(2分)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逐渐扩展到中原内地,为巩固统治,这些政权吸收中原文化,学习中原政治制度;同时又保有其原有的生存和活动的北方草原地区,保留其本民族的文化制度因素,对于中原内地和边疆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和政策。(2分)辽推行南北面官制和四时捺钵制,金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保留猛安谋克制度。(1分)
这一模式推动了统治阶级处理不同民族事务的制度探索,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加速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3分)
52. (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剥削农民;官府征收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3分)
影响:不能为工业产品提供市场;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不能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足够的原料和粮食;不能为工业化积累资金。(3分)
(2)答案示例: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暂时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减轻农民地租。(1分)解放战争时期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1分)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均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1分)
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团结各阶层的力量进行抗战。该时期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3分)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分)
53. (4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加强国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
②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
④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