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1届下学期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历史试卷(二模)

本试卷满分共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

A. 兼采儒家思想 B. 专任法家之术

C. 杂糅阴阳学说 D. 奉行无为而治

 

2.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发起关于祭祀之礼的讨论。太和十九年,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之后,这一祭祀制度在北朝得到了继承。这一举措

①放弃了对鲜卑族崇拜天神的祭祀
②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

③是依据周礼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
④有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北宋时,杭州沈二郎经坊广告语写道:本铺将古本《莲经》(佛教经典)一一点句,请名师校正重刊。选拣道山场抄造细白上等纸札,志诚印造。见住杭州大街棚前南钞库相对沈二郎经坊新雕印行。望四远主顾,寻认本铺牌额。由此可知宋朝

①佛教思想在社会上传播
②商品生产追求质量保障

③商业经营注重营销宣传
④活字印刷技术普遍应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元朝时期,忽必烈下诏,命郭守敬组织天文测量。这次测量在全国设27个观测点,历经4年,取得了精确的数据。郭守敬亲临观测,编制出新历法。忽必烈按敬授民时的古语将其命名为《授时历》,在全国正式颁行。《授时历》的编制与颁行

①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②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推动了全国统一局面形成
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鲁迅称《红楼梦》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闻,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红楼梦》

①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②是中国长篇讽刺小说开山之作

③是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④抨击封建制度,揭露社会积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下列表述与右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相符的是


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D.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7. 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知识梳理,他所学习的内容主题应该是

·维新思想的传播

·晚清的立宪运动

·风起云涌的反洋教运动

·前仆后继的反清武装起义

A. 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国家出路的探索

C. 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D.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

 

8. 从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人民军队

1927

毛泽东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正式建立党代表制度。在军中设党代表,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负责思想政治工作

1928

改党代表制度为政治委员制度

1929

通过《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1930

中央军委颁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

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②重视制度建设

③注重加强党的领导
④注重军民融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以下是几幅关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照片,请将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②①④③

 

10.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无利可图,很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因大批拉丁语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了拉丁语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提高。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上述现象反映出14世纪中叶的欧洲

①理性主义思潮出现
②民族国家形成

③公共卫生事业进步
④经营方式转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1. 哥伦布《航海日记》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史料

①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②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③可用于研究非洲大陆的殖民史
④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材料体现的主张是

A. 人民主权 B. 人非工具 C. 天赋人权 D. 三权分立

 

13. 传统的英国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家庭体积庞大。18世纪后期,工人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英国家庭由定居到经常迁徙 B. 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C. 女性已经摆脱对男性的依附 D. 工业革命增强家庭成员独立意识

 

14. 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重要经济政策,列宁说它曾对农民做了让步。对让步理解正确的是

A. 没收地主的土地全部交给农民所有

B. 允许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C. 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

D. 建立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15.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确立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

B

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占46%,贷款修筑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

1935年,美国成立工程振兴局。在1935-1943年间,该局雇佣了近330万人,共主办25万个工程项目,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项目

刺激生产和消费,缓和了劳资矛盾

D

1956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推动了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10分)武王伐纣

材料一

出处

内容

《史记·周本纪》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

《尚书·武成》

甲子日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通·礼乐》

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

材料二
如图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1020年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参照《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1046120日(甲子日)。

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6分)

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2)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武王伐纣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4分)

 

17. 12分)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它集中反映民族的禀赋、个性与气质,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这一时期,国粹、立国精神、国族精神等词语也曾被用来表示民族精神这一概念。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从公德、进取、权利、自由等方面论证民族精神应该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近代国民意识的新民,达到重塑国魂的目的。1904年《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民族精神论》一文,是目前所见最早以民族精神为题的文章,作者将民族精神的发挥与民族的兴衰相联系,迫切盼望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1912年,梁启超提出国性的概念。把语言、文字、思想等代表民族文化的国性视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民族精神。严复强调忠孝节义实为国民之特性,为立国精神之所恃。其主张被企图复辟帝制的当政者所利用,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的猛烈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民主、科学、自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界提出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复兴民族文化与发扬民族精神密不可分,论证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抵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根本特性,并将发扬民族精神直接与动员民众抗战热情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民族精神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根据材料,请对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历程进行解读。(12分)

 

18. 14分)政治治理与民主模式探索

材料
民主,是指人民的政权和按照人民的意愿进行的治理,它是关于国家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制度。在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发展进程和具体内容既具有共性的一面,包含着普适精神价值和基本原则规定;又具有特性的一面,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表现样态。民主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概括材料中体现的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从中任选一个,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阐释。(14分)

 

19. 9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进行课题探究,以下是他们收集整理的一部分信息:


依据该研究小组搜集的信息,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加以分析。(9分)

要求:概括特征要多角度,分析要史实充分。

20. 10分)饮食文化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答案

A

D

A

C

D

B

B

A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D

C

D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本题共10

简介示例:公元前1046120日,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带军起兵讨伐商纣,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

评分要求:需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5分)表述逻辑清晰(1分)

认识:在武王伐纣时间的界定过程中,专家结合古典文献、考古发现,利用碳14测年法和天文推算测年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最终选定了周武王灭商的最优时间。可见,研究历史事件,要综合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交叉互证并运用现代科技等多种方法,去伪存真,以重现历史真实;公元前1046120日对武王伐纣的时间研究来说,只是一个最优解,不一定是最终结果。随着对古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和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4分)

17. 本题共12

晚清时期,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一时期,国人对民族精神的概念是模糊的,爱国、自强、进取、救亡图存、摆脱危机是民族意志的主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在逐步觉醒。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精神和建立民族意识、民族认同的努力,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源泉。(3分)

五四新文化时期,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因为袁世凯的复古尊孔逆流,国人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和探索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关注转变为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尽管这一时期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批判的局限,但民主、科学、自由等内容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为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指明方向,也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3分)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民族危亡,中华民族面临艰难时局。这一时期,复兴传统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人对民族精神的认识更为明确,爱国、不畏强敌,团结抗战、联合御侮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与时代主题日趋统一,推动民族凝聚力空前发展,推动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观念在民众中牢固树立。(3分)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人民探索的不断深入,中国民族精神的概念从模糊到明确,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从最初的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到复兴民族文化与抵抗侵略、挽救危亡的时代主题相融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日趋统一,对社会现实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3分)

18. 本题共14

特点:统一性、多样性和渐进性。(2分)

阐释示例:民主政治具有统一性:

①都是通过社会变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分);国家举例略(2分)

②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民主政治(1分);国家举例略(2分)

③民主政治的运行都体现民主的程序(1分)(如都是代议制;都通过选举的方式实行民主;都体现分权制衡等)。(2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议制民主、分权制衡等是各国共同的选择。(2分)

阐释逻辑清晰(1分)

19. 本题共9

国际关系方面:世界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这一时期,随着欧共体的成立,欧洲走向联合,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成为经济大国;随着不结盟会议的召开,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上势力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3分)

经济方面:各国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战后,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0年代,在经济经历快速发展之后,由于能源危机,进入滞胀阶段。为摆脱滞胀,英美等国又对经济进行调整,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克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但改革并未触及根本,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在经历文革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4分)

科技文化方面:科技文化新发展。随着新科技革命的继续,美苏等国科学技术取得新发展,中国航空航天技术也取得一定成就。(2分)

20. 本题共10

1)治国原理及政治特点:治理国家应谨慎,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性,不可随意频繁变更;国家官员需善于调和,应具备协调沟通的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具有等级性特点(3分)

2)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形式多样;双向交流但又以西方饮食文化向中国输出为主。(任两点4分)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中国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革等。(3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