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A B C D

(  )2.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  )3.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1。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1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  )4.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5. 读图2,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2

A. 《春秋》 B. 《孟子》 C. 《荀子》 D. 《离骚》

(  )6. 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 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 闽南、两广一带

C. 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 宁夏、陕西一带

(  )7.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  )8.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 隶书 B. 小篆 C. 楷书 D. 行书

(  )9.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  )10.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

(  )11.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A.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  )12. 3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3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  )13. 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A. 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 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 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  )14.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A. 发生了长平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等大战

B. 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 江南区域动态开发完成,俗云扬一益二

D. 隶草行楷等书体出现,伴随书圣王羲之名扬宇内

(  )15. 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  )16. 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 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 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 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  )17. 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简况如表1

1

 

所代表和依靠的社会集团

李建成和李元吉

关陇军事集团,主体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

李世民

山东豪杰集团,主要是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

据此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

A. 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 B.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失

C. 下层民众控制初唐政权 D. 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

(  )18. 4《雨中耕作图》(局部)截取自甘肃敦煌的唐朝壁画,它可以佐证


4

A. 中国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

B. 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结构变化

C. 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

D. 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  )19. 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

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 “天可汗的由来 B. 羁縻府州的施行

C. 均田制度的推广 D. 遣唐使船的往来

(  )20. 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A. 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 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 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 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  )21. 2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2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 3%

20130

103

74. 1%

131300

10

7. 2%

300以上

2

1. 4%

小计

139

100%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22.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  )23. 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A. 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 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

C. 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D. 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

( 
24.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 相权有所分散 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 “外朝参议要政 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  )25. 《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

A. 具有抑制兼并的意图 B. 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

C. 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D. 没收地主的超额占田

(  )26. 《新唐书》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该史料

A. 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 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 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 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  )27.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28.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29.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30.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 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 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 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  )31. 5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5

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  )32. 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图6)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图7)。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6 7

A.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 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 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 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  )33.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  )34. 《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A.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 “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

D. “大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

(  )35.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36.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  )37.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  )38.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  )39. 读图8《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8

A. 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 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 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 金海陵王从会宁府迁都到①

(  )40. 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契丹、金、北宋、元 B. 北宋、契丹、金、元

C. 北宋、金、契丹、元 D. 契丹、北宋、金、元

(  )41. 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

A. 定期迁徙行营 B. 猛安谋克制

C. 南北面官制 D. 四等人制

(  )42. 《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 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 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 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 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  )43.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44. 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 江浙行省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澎湖巡检司

(  )45.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 向各省宣达政令 B. 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 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 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

46. 10分)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6分)

47.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1)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分)

材料二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0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4分)

 

48.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7分)

 

材料三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3分)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4分)

 

49. 11分)宾阳中洞

下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11分)(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 150 字。)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D

A

D

A

C

B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C

B

A

D

A

C

B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A

A

A

D

D

D

C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C

D

C

C

C

A

D

C

D

41

42

43

44

45

     

C

A

B

D

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

46. 10分)司马光修史

1)(4分)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2)(6分)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47.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2)(10分)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2分)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4分)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4分)

3)(4分)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8.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7分)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4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3分)

2)(7分)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分)

49. 11分)宾阳中洞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的洛阳,是宣武帝为其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1分)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1分)衣袖宽大,面目表情慈祥。(1分,任意1点给1分)

宾阳中洞造像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旧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宾阳中洞造像即是当时北魏改变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4分,任意2点给4分)

宾阳中洞的开凿,有利于洛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1分)有利于当时的文化认同和北魏统治的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及北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分,任意2点给2分)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1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