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初中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运用(12分)

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新首钢”的宣传,准备举办”新首钢新风采”展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的任务。

1. 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与冬奥结缘后,首钢工业遗存被悄然改造成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个冬季运动训练场馆,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甲】四块冰【甲】。”这里是条件最好服务也最好的场馆!”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赵宏博的这句评语,是对首钢冬训中心花滑馆的最高评价。去年6月起,中国花样滑冰队、短道速滑队和冰壶队先后搬进了”新家”。中国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更是称这里为”福地”【乙】他在这里训练后三夺世界冠军。

四座静悄悄的冷却塔旁,是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在这里产生4枚金牌。夜晚,灯光映射下的跳台赛道晶莹剔透,建筑侧影色彩斑斓,让人眼花liáo____________乱。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在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悄(qiāo) 瞭 B. 悄(qiāo) 缭

C. 悄(qiǎo) 缭 D. 悄(qiǎo) 瞭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甲】引号 【乙】冒号 B. 【甲】书名号 【乙】破折号

C. 【甲】书名号 【乙】冒号 D. 【甲】引号 【乙】破折号

2. 下面语段中画线句作为总起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加以改正。 (2分)

继腾讯体育等企业入驻后,极限运动公园准备即将开放。在三高炉一层,全民畅读艺术书店正在紧张施工,预计10月1日将与读者见面。这家书店定位潮、酷、科技和艺术,主要面向90后、00后等人群,将借助三高炉独特的建筑空间,营造工业与现代交融的文化艺术空间。位于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最北部的极限公园也将于9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选自2020年8月12日《北京日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是一段关于”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文字,请阅读后完成(1)(2)题。

①2019年12月,由清华大学团队主持设计的北京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完工,其设计灵感来自敦煌飞天飘带。②远远望去,首钢滑雪大跳台像蜿蜒起伏的桥,向天空伸展,又好似一条飞天的飘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③在满满工业风的首钢园区内,在夜晚景观灯的装点下,新建成的滑雪大跳台像极了优雅高洁的水晶鞋,流光溢彩,璀璨夺目。④在首钢园整体偏灰的工业背景下,滑雪大跳台跳脱又并不突兀,而在群明湖倒影的映衬下,这个飞天的飘带显得尤为灵动飘逸。

首钢滑雪大跳台位于群明湖西岸与永定河东岸之间,总长度约170米,最高点61米,整个造型犹如”飞天”,在首钢园区中鹤立鸡群。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的设计要求和办赛要求,建设者们殚精竭虑,在原首钢园区旧址上白手起家,建成了世界上首个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建设好的跳台在灯光下晶莹剔透,”水晶鞋”这一昵称更是将大跳台的精巧与美丽概括得入木三分。

(1)对于文段①—④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表述不准确的是(2分)

A. 第①句中”设计灵感来自敦煌飞天飘带”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跳台比作飞天飘带,介绍了大跳台的灵感来源。

B. 第②句中”首钢滑雪大跳台像蜿蜒起伏的桥”和”又好似一条飞天的飘带”这是明喻,把首钢滑雪大跳台比喻成蜿蜒起伏的桥和飞天的飘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向天空伸展时高低起伏的柔美姿态。

C. 第③句”新建成的滑雪大跳台像极了优雅高洁的水晶鞋”,将滑雪大跳台比喻成水晶鞋,不仅写出了两者在外形上极为相似,还体现了跳台在灯光的装点下晶莹璀璨的特点。

D. 第④句”这个飞天的飘带”喻指”首钢滑雪大跳台”,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在群明湖倒影的映衬下”滑雪大跳台”灵动飘逸”的样子。

(2)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2分)

A. 鹤立鸡群 B. 殚精竭虑 C. 白手起家 D. 入木三分

4. 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藤野先生》的作者是鲁迅,它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出自《呐喊》。

B. 《野望》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本诗描绘了秋天的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C.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时期的陶弘景。这是作者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

D.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新闻消息,作者毛泽东。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二、古诗阅读(共15分)

(一)默写。(共10分)

5. 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 (《野望》王绩)

6. 在《使至塞上》中,作者借景物自比,写出自己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青山绿水因为有了动物的加入而显得更有灵性。《三峡》中的”高猿长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黯然神伤;陶弘景笔下”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的画面,则传递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而白居易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以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出自己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共5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 本诗炼字精妙,比如颔联中的”______”字表现出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又如颈联中的”__________”字化静为动,将朗月投影在江水中的夜景写得浪漫而富有动感。(2分)

9. 此诗是诗人第一次出蜀时所作,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生动地表达出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本诗中”江入大荒流”一句描写了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景象。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河”的诗句,请写出除本诗外,你读过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1分)

 

三、名著阅读(6分)

11. 《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将,每一将的绰号都极具辨识度,其中以反映人物才能的绰号数量最多。请你从吴用、花荣、戴宗、张清、张顺五个人之中,任选一位,介绍他的绰号,并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的才能。 (3分)

12.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结尾预言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得胜利,请阅读以下三个选段,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 (3分)

【选段一】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注:指泸定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进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选段二】一个眼光明亮的少年,嘴上还没有长毛,他站起来宣布:”我只有一句话要说。白军到甘肃的一个村子中来时,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给他吃的,没有人要参加。但是红军来时,农民们组织起来,成立委员会来帮助我们,青年人都志愿参军。我们红军就是人民,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

【选段三】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

 

四、多文本阅读(17分)

苏轼一生漂泊,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的时期。请阅读以下与苏轼相关的材料,完成13—21题。

【材料一】

总台央视记者田云华、徐进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宫博物院举办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人格风范的展览,尚属首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轼的精神世界,为大家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体数量、质量和丰富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

13. 请根据【材料一】中的新闻内容,在横线上为这则新闻补充导语。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苏轼45岁这年,因”乌台诗狱”的诬陷被贬黄州。彼时的东坡先生,以戴罪之身担任团练副使的八品小官,举目无亲,俸禄微薄,不得不亲自开荒种地,自耕自食;由于是犯官身份,他没有资格住进官舍,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山间旧庙里,生活极其窘迫。相较于外在物质的困顿,精神的打击对于苏轼来说或许更加难以承受。苏轼在写给李端叔的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亲友杳无音讯,苏轼亲历着世态炎凉;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乳母也因病去世,苏轼陷入了巨大的孤独之中。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前后,阴雨连月不停,炉灶冰冷,芦苇潮湿,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下两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15. 请根据你对【材料二】的理解,选出对苏轼《寒食帖》的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A. 《寒食帖》是苏轼即时书写的诗稿,诗句平实近于白话。”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尽管已是春意盎然的时令,但苏轼感到的却是凄风苦雨、肃杀萧瑟的凉秋,不难体会其心中的悲凉。

B. 写毫不矫情的诗句,苏轼自然也用毫不刻意、毫不做作的行书。如《寒食帖》中,”破灶”用到毛笔笔根,字体硕大,尽显拙朴厚重的风貌;而”衔纸”全用笔锋,如刀刃切割,尽显苏轼高昂激越的情绪。

C. 苏轼的《寒食帖》是诗文、书法与心情达到契合的典范之作,因此被历代鉴赏家推崇备至,认为它是一幅旷世神品。

16. 根据【材料一】的介绍,图中的《寒食帖》应该放在展览的哪个单元?请说明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拉余同饮 味同嚼蜡 B. 月色入户 门当户对

C. 上下一白 一叶知秋 D. 是日更定 是非曲直

18. 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着庭院里的积水,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理解:作者眼中的月夜景色,用”空明”一词,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水中藻荇比作竹柏影子,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交错的姿态。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译: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理解:作者因为在大雪接连下了多日,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的早晨,还能遇到和他一样来湖心亭看西湖雪景的同道中人而感到惊喜。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就和他们道别了。

理解:作者”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得不饮。

19. 白描是中国画的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加修饰与渲染烘托。同时,”白描”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就采用了白描的方法描绘景物。你觉得甲、乙两幅图画哪一幅更符合张岱在文中所展现的西湖雪景呢?请写下你的选择,并说说原因。 (2分)

我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文章之精,也易。精雕细刻,反复推敲就是了。难的是如行云流水,精巧而又不露斧凿之痕。这两篇短文都是作者的随手笔记,并不是他们的戮力之作。作者是成”景”在胸之后,将景和情融在一起,于笔端自然地流泻出来而为文的。景不生造,情不做作。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正因为如此,才现其自然之美,也见其功夫之深。

20. 阅读【材料四】,请从《湖心亭看雪》或《记承天寺夜游》中任选一处作为例子并进行分析,补充文段中的空白,使整个材料的内容充实完整。(3分)

答:_____________

 

五、阅读《泉》,完成21—24题。(10分)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树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想那夜的风雨,是恶,是暴,还是方向不定,竟挟带了如此的雷电?可怜老槐无力抵御外界的侵凌,却怎么忍受得了这重重的摧残和侮辱呢?

④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③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头,踢毽子,快活得很。与我们同乐的便是那鸟儿了,一到天黑,漫空的黑点,陡然间就全落了进去,神妙般的不见了。我们觉得十分有趣,猜想它一定是鸟儿的家,它们惊惧那夜的黑暗,去获得家的安全,去享受家的温暖了呢。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了,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甲】这时,一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儿了。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它们飞走了,我们就捡着那树下抖落的几片羽毛,幻想着也要变一只鸟儿,去住在树上,去飞到树顶的上空,看那七斗星座,究竟是谁夜夜把勺儿放在那里,又要舀些什么呢?

④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家里人很吃惊,又都脸色灰黑,勉强和我打着招呼,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得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的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⑤夜里,家里人都没有多少话说,悲痛封住了他们的嘴;【乙】我闷坐了一会儿,就踽踽进屋去睡了。我无论如何不能唾得,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筛筐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丙】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努力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我想起当年的夏夜,槐荫铺满院落,我们做孩子的手拉手围着树转的情景,不觉又泪流满面。

⑥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⑦”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⑧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啊,真是一口泉呢!【丁】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世界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啊!

⑨”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这么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⑩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⑪小儿见我高兴起来,他显得也快活了,从怀里掏出了一撮往日捡起的鸟的羽毛,万般逗弄,问着我:

⑫”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⑬”能的。”我肯定地说。

⑭”鸟儿还会来吗?”

⑮”会的。”

⑯”那还会有雷电击吗?”

⑰”或许还会吧,”我看着小儿的眼睛,鼓足了劲说,”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⑱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在袅袅起动的风里,在万籁沉沉的夜里,尽力地平静心绪,屏住呼吸,谛听着那从地下涌上来的,在泉里翻腾的,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原文有删改)

21. 阅读文章①-⑩段,梳理并概括”我”与老槐树相关的经历和感受,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3分)

“我”与老槐树相关的经历

“我”的感受

伤感

回忆老槐树曾经的故事

痛心

发现老槐树桩新生如泉

激动

22.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语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句连用比喻,将鸟儿比作老槐的树叶,又将作响的树叶比作鸣叫的音符,形象地表现出满树的枝叶给冬日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B. 【乙】句的”踽踽”一词反映出了”我”因老槐树之死而悲痛、无助的心情。

C. 【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刻画出嫩枝快速而有力生长的姿态,语中透露出作者对这一新生命的呵护与关爱。

D. 【丁】句的词语使用很有特点,”白白的””一圈儿一圈儿”等词强调了树桩与泉水的形似,进一步呼应了标题。

23. 当重新发现了”泉”后,”我”和小儿曾围绕它展开了一段简单却意义深远的对话。请联系上下文,将第17段画线部分的内容填写完整。(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全文花费大量笔墨在写老槐树,却以”泉”为题,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对文章标题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40分)

25.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游山玩水,在山光水色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怀。如果你有机会选择一位古人一起旅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又会带给你怎样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呢?请发挥想象,以”和__________一起去旅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试题答案】

一、基础运用(12分)

1. (1)C (2)D

2. 继腾讯体育等企业入驻后,全民畅读艺术书店和极限运动公园也即将开放。

(评分标准:添加”全民畅读艺术书店”1分,修改”准备即将”的重复1分)

3. (1)A (2)B

4. D

 

二、古诗阅读(共15分)

(一)默写。(共10分)

5. 山山唯落晖

6.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10题。(共5分)

8. 随 飞(每空1分,共2分。)

9. 答案示例:诗人在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故乡的水依依不舍地把游子的船送到万里之外,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评分标准:共2分。写法1分,情感1分。)

10. 答案示例:烟波江上使人愁 长河落曰圆 江春入旧年

 

三、名著阅读(6分)

11. 答案示例:吴用的绰号是智多星。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吴用设下妙计,自己和晁盖等人装作枣贩,又安排白胜扮作卖洒的,利用天时、地利及押运队内部的不和,做戏让杨志一伙人放下戒心喝下加了蒙汗药的酒,顺利夺取了生辰纲,可见吴用的足智多谋。

(评分标准:共3分。绰号1分;结合具体情节1分;指出情节中体现的才能1分。)

12. 答案要点:1. 红军具有为民族解放而前赴后继的勇气和牺牲奉献的精神;2. 红军受群众拥护,有坚实的群众基础;3. 红军为国家的希望而奋斗,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多文本阅读(17分)

13.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

(评分标准:共2分,展览1分,地点1分)

14. 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

(评分标准:共2分,”通过……展现……”的句式1分,内容1分)

15. B

16. 应该放在第三单元,因为第三单元主要展出的是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而图中的《寒食帖》就是苏轼的书法作品,所以应该放在第三单元。

(评分标准:共2分,选择正确1分,理由结合【材料一】内容1分)

17. B 18. C

19. 图【甲】。图甲运用了白描的技法,线条简洁,不进行细节的刻画,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描写的空阔之景一致,所以选【甲】。

(评分标准:共2分,选择1分,结合白描手法分析图画特点1分)

20. 答案示例:

《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了雪日西湖的寂寥与开阔,更显内心的孤独,作者笔下的景物正是内心情感的写照。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下庭院”如积水空明”,澄澈明亮,传递出苏轼与友人一起欣赏月下美景时的欣喜,正是作者豁达胸怀的体现。

(评分标准:共3分。分析景物特点1分,分析情感1分,景物与情感的配合1分)

 

五、阅读《泉》,完成21—24题。(10分)

21. ①听说老槐树被雷电击折;②温暖;③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

(评分标准:②留恋、怀念、温馨等,言之成理即可)

22. A

23. 泉水不会枯竭的,它永远会有树长上来,因为这泉水是活的!

(评分标准:共2分。表明老槐树即便遭受雷击也不会真正死去,言之成理可得1分;点明老槐树不会真正死去的原因,即泉水的象征意义,它源源不断,永不枯竭,得1分)

24. 以”泉”为题,是因为老槐树桩与泉在形状上相似,更因为老槐树的生命就像泉那样永不枯竭,它们在精神上也相似,”泉”是老槐树灵魂和生命的象征。全文以”泉”为题,寓意深刻,既暗含了文章主旨,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老槐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形状相似,给1分;精神相似,或灵魂和生命的象征,给1分;标题的作用,任答一点,即可给1分)

 

六、作文(40分)(略)

项目

等级

内容、表达(36分)

说明

 

书写(4分)

一类卷

(40—34)

符合题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合理;语言通顺,有2处以下语病。

赋分范围:36—30分

以33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得分。

 

4分

 

书写工整,标点正确,错别字2个以下,格式规范。

二类卷

(33—29)

比较符合题意,内容比较具体,中心比较明确;条理比较清楚,结构比较合理;语言比较通顺,有3—4处语病。

赋分范围:29—25分

以27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得分。

 

3分

 

书写工整,标点大体正确,错别字3—4个,格式规范。

三类卷

(28—24)

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尚具体,中心基本明确;条理基本清楚,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有5—6处语病。

赋分范围:24—20分

以22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得分。

 

2分

 

字迹不够清楚,标点错误较多,错别字5—7个,格式大体规范。

四类卷

(23—0)

不符合题意,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楚,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有7处以上语病。

赋分范围:19—0分

以13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得分。

 

1—0分

 

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标点错误很多,错别字8个以上,格式不规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