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届下学期高三年级统一测试(一模)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记文学古已有之,最初属于史学家的领域,有”史传文学”之称。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20世纪30年代,我国传记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此,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作品讴歌工农兵英雄模范人物,反映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给人以震撼与激励。”文革”十年,传记文学发展缓慢,但仍有作家坚持写作,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传记主题的开掘。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据统计,1949年至1983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3700多部。1990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艺术格局。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30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

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取材于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传记文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有”史传文学”之称。

B. 我国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得力于梁启超、胡适。

C.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D. 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开始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改革开放后传记作品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品数量大 B. 艺术手法新

C. 作品类型多 D. 研究发展快

材料二

《史记》是我国第—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剧以无与伦比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但自唐代开始,”史传”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格朋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在这样的写作程序中,编写者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

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对传主及传记材料的选择,传记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传记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1947年,李长之发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马迁的个性在《史记》中的表现。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其中大约120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些现代传记名作,都从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传记作家辩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取材于杨正润《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当代传记的繁荣》)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史记》是私家著述,开拓了以人物为主的”正史”的先河。

B. 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标。

C. 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风格一致,其个性在作品中有表现。

D. 《史记》中大约120个人都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

材料三

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具有杰出成就的伟人、名人为书写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可享受的一种文化待遇。传记文学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泛,可以立传的对象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江河湖海、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所有具有”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如《我的天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大江魂》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的传主是城市、江河、部队等”泛生命体”,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考据考证详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

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

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势下,一些传记作品有”隐恶”、”虚美”的表现。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

(取材于李朝全等人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当前传记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生者立传,传记文学创作不受传统限制。

B. 为寻常百姓立传,传记作品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

C. 为”泛生命体”立传,传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扩展。

D. 学者传记的数量多、影响大,体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

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写好中国故事。(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7分)

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注释:①不:此字应是因传写错误而多出来的。②杙(yì):小木桩。③楗(jiàn):门栓。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原:根本

②其孰为此也 其:那,那么

③昔蛛蝥作网罟 罟:网

④非徒网鸟也 徒:只,仅仅

⑤吏以闻于文王 闻:报告上级

⑥又况于人乎 于:对,对于

⑦杙步而倍之 倍:反也,背过身

⑧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 暴:凶恶,残暴

A. ①⑥ B. ②⑧ C. ③⑤ D. ④⑦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商汤、周武王使用物之材,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B. 皆离吾网

飞禽走兽都离开我的网

C. 孔子荷杖而问之曰

孔子扛着手杖问他

D. 古之人贵能射也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商汤认为禽兽想向哪去就向哪去,天命使然不可抗拒。

B. “朽骨”无主,作为一国之主,文王认为有责任安葬它。

C. 孔子富有智慧,用活一根手杖,问候了弟子的家人们。

D. 跖与企足这类盗人用饴行窃,与仁人用饴目的大不同。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7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硁(kēng),击石的声音。

①文中画线句中的”硁硁然小人哉”,有人断为”硁硁然/小人哉”,有人不断。请说明”硁硁然”在这两种断句中的表意区别,并分别解释画线句的意思。(4分)

②结合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孔子所答的三类”士”的特点。(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二)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诗中都用到”惆怅”,第一首诗中的言诗人情感,第二首诗中的写牡丹情绪。

B. 第一首诗中的”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写出诗人赏花之细心。

C. 两诗中分别用”衰红”、”萎红”描写不同状态下的牡丹花,用词准确、形象。

D. 第二首诗写风雨中的牡丹飘零,尾句中的”何况”连接前后文,增进了语意。

13. 下列对”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的比较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同是描写夜晚赏花,白诗把火看花,苏诗秉烛照花,均别具风趣。

B. 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同,白居易怜惜牡丹花,苏轼陪伴欣赏海棠花。

C. 赏花的原因不同,白居易是因风起花会落,苏轼担心夜深花睡去。

D. 同是用语浅近,感情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隽永,耐人寻味。

14. 两首诗虽同是”惜”牡丹花,但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而且所用艺术手法也多有不同,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区别。(6分)

(二)按要求完成15题。(共8分)

15.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一个人承担重大使命,要经受苦难,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之后,以诗遥祝,表达同情慰藉之意,”_________,_________”。

③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前往求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高考时近,在”青春圆梦”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表达顽强拼搏、勇于追梦的决心。你会用”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

 

(三)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5分)

16. 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大家抽签饮酒,宝钗第一个抽得—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句隐含着宝钗怎样的个性特点?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①乡民爱戏,常常在夜幕即将垂帘的黄昏时分凑在一起胡喊。烦恼和沉重总是很短暂,劳作之余,乡民对日常生活的期望没有城里人高,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当一个村庄在空地上搭起戏台子时,村庄里的普通农妇走起路来便如同踩着棉花,腰肢如柳叶,风不来自个儿就摆了,优美地走在村街上,似乎嗓门也比往日响亮了,”唱大戏了,来咱村看戏啊!”

②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在我还看不懂戏的日子里,只要看到灯光照亮,人影晃动,便感觉到一股活力四处洒落,那些声音,纷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他们无比快乐的笑容感染了我。

③民间有”无庙不成村”之说,有庙又必有戏台,无戏台不成庙。我还记得和村庄里的大人们一起去庙里看戏,台下人头攒动,是一张张凝神上望的脸。戏台上,生旦净末丑,正演绎着一场沧桑岁月的人间大戏,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他们为生欢呼雀跃,为死悲从中来。—段哭腔唱得入心入骨地疼,唱得好呀,戏到此时不是演了,是唱,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④我极喜欢看野台子的戏。一场热闹,平地而起,又骤然而歇。在这里,排除了神的干扰,可以进入真实的民间。

⑤我反复回忆童年时期的那些夜晚。等不到傍晚,地里的壮汉便急急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盛热的空气里有虫子擦着草尖飞翔,暮色斑驳迷幻。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走上山顶,远远看见了野地里的台子,灯光还没有点亮,月明在山尖上,黄土小路有微风的暖痕,—路上话都不敢多说,怕话多了耽误行程。

⑥围绕着戏台周围有许多零嘴,孩子们向大人要了钱买了占嘴的零食,匆匆拽着大人的衣角往舞台前挤。一个女演员,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在戏台当中走台,女演员无视台子下的观众,水袖飞舞,台步走得欢实。

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村口的老槐树黑黑地站在夜幕里,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乌鸦。

⑧戏就要开始了。

⑨我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的人搬布景,都是穿好戏装的龙套生,没见有主演搬布景。刚才那个穿水红长裙的女子在侧幕旁吊嗓子,咿咿呀呀,兰花指翘着,不时指出去收回来,在自己包好的头上摁摁鬓花。开戏前的几分钟里她就那么精心地装饰着自己。我们叽叽喳喳乱叫,吸引得演员走过来,瞪着眼把我们轰下舞台。各自跑往父母身边,拉着父母的手说:”看见了,看见了。”大人们要孩子们讲讲看到了台子上有什么。有调皮一些的娃娃就扭捏着模仿幕布后的表演,捏着嗓子咿咿呀呀学后台人。这时候准备演出的铃声响了,大人们用尖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娃娃,咳嗽声和互相打趣声弥漫于台下的人群。

⑩突然炸起一阵锣鼓家伙响,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⑪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踩着台步上场。台上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便徒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子下的观众撒一把悲情泪水。

⑫历史被放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真假都不重要了。观众早已熟悉了演员的表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心里都清楚。演员胆敢偷懒作假,台下的嘘声起了,口哨声起了,鼓倒掌是高级待遇,或是石头蛋子飞上台,或是给你起一个外号,立马叫响,看你敢不敢瞎对付。

⑬夜戏结束时,有些意犹未尽,瞌睡虫早被赶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家,我们挤在戏台后看演员卸妆。凡士林和油彩味儿扑面而来,大裆裤忽闪忽闪晃荡,大家使劲儿辨认演员核对角色。

⑭走吧,杀戏了。

⑮脚踩着地,心往上飞。

⑯将来谁家能出一个唱戏把式就好了。谁家有那福分呢?挨着户数过去也找不着苗头。笼罩在无奈的气氛之下,有人转移了话题,议论演员的扮相,走着走着没话了,话断在了半路上。

⑰一条小路直达村庄,月亮钻进云层,山野像巨大幕布,把一切罩在其中。

⑱远望村庄有灯光亮着,路在七弯八拐中,像村庄扯开生长的身子,又像时光的投影。村庄最老的老人在村口上站着,黑树桩一样,如果不是手里提着的灯笼,夜色中看不出人形。

⑲他多么想听看戏回来的人说说都唱了啥戏,可是没有人支应他,他孤单的影子加深了夜的浓重。

⑳有人吼他:”咋这时间还不睡?快回睡!”

夜收尽了人声和呼吸。

他嘟囔了一句:”天不怜老,活生生叫我看不动戏了。”

只要戏还活着,乡民们明天照样不敢耽搁了看戏。新的一天,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形成一台戏。在人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取材于葛水平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那些声音,纷纷扬扬地落在乡民身上 纷纷扬扬:起伏飘荡,持续不断

B. 五音六律揪扯得人心战栗 人心战栗:心惊胆战

C. 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 声色犬马:热闹繁华的生活

D. 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声息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细致描写普通农妇得知有戏可看的由衷喜悦,村民爱戏之心得以一窥。

B. 村民提前收工,赶路,等戏开演,一场夜晚的野台子的戏牵动人心,铺写饱满。

C. 文章以多处夜色描写渲染看戏环境,而第⑤段的描写突出表现乡民看戏的轻松。

D. 文末写最老的老人想听人讲唱了什么戏,升华了村民对戏的感隋,强化了主旨。

19. 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①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

②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

20. 结合全文,请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 语言基础应用(5分)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____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____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____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____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可奈何

 

①将下面的句子添加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3分)

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②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2分)

22. 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场面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处场面描写,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某超市为顾客提供的免费手撕塑料袋浪费严重,请你为超市拟写一条宣传语,倡议合理使用手撕塑料袋。要求:用语易懂、得体、生动,并陈述理由。

③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中国人民心手相牵,共克时艰,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最前线冲锋,坚守岗位。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写现代诗,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23.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相应位置上。

①曾国藩曾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以”这个春天,我在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要求: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词语;写现实生活,至少运用两种叙述方法,有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 (3分)D

2. (3分)B

3. (3分)A

4. (3分)D

5. (6分)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辩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挖掘人物个性特点;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 (3分)B

7. (3分)B

8. (3分)A

9. (3分)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意(仁德),所以圣人对万物没有不尽其用的。

10. (5分)

首先,以汤网收三面而得四十国、文王葬朽骨显仁德为例,阐明用物在于仁德;接着,以孔子用手杖分等级、辨关系为例,阐明用物在于礼义;然后,以用射艺和饴糖的不同收束,呼应开篇的观点主张。

11. (7分)

①(4分)

不断,”硁硁然”侧重形容”小人”生硬、固执;断开,”硁硁然”侧重形容”言必信,行必果”,像石击打般响亮。

不断,画线句的意思是”言语一定信实,做事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的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断开,画线句的意思是”说话守信用,办事很实在,像嘣嘣响的石头子,是一般的小人啊”。

②(3分)

有修养、有才能,能够为国效力;行孝悌,为宗族乡里称道;言行有信,个人品性不错。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2. (3分)A

13. (3分)D

14. (6分)

思想感情不同:第一首诗”惜”中抒发珍爱生命与美好;第二首诗”惜”中抒发心痛与悲伤。

艺术手法不同(答案示例):咏牡丹的视角不同,第一首诗写牡丹花盛开,以诗人夜晚把火欣赏来衬写;第二首诗写牡丹花残败,诗人细笔描摹落红飘零的情景;修辞方法使用不同,第一首诗用语朴素简洁,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第二首诗描写中运用了修辞方法,如起笔用”寂寞”一词,以拟人方法写出了牡丹的处境冷落。

15. (8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④示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16. (5分)

答案要求:围绕”无情””动人”阐明宝钗个性特点内涵,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内容分析。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 (3分)B

18. (3分)C

19. (6分)

①本句形象地表达了村民们对戏的热爱。叠音词”匆匆”、”齐齐”,写出了大人和孩子准备去看戏的急切心理;一条土路连起戏台与村民的生活,”拽”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戏深深吸引着村民,村民爱戏。

②这句话写出了戏带给村民情感和精神上的激荡和愉悦。”星光”、”夜鸟的鸣唱”这些大自然美好的形象化为村民心中抽象的情绪,星光闪烁、鸟鸣悦耳,听觉、视觉交融在一起,翻腾不止,村民看戏前的期盼、激动表达得生动形象;戏即将启幕,大地上的声音与”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交织在一起,以短语描摹各种动态情形,在增进的节奏与语势中渲染乡民们看戏前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

20. (6分)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是说戏与乡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戏是人们情感、精神的寄托,乡民爱戏。戏驱散了村民们生活上的烦恼与沉重,为他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意义;戏演绎了人间的沧桑岁月,让人们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死荣枯;戏净化了心灵,让村民内心受到触动;戏演绎了真实的民间生活,给村民带来真切丰富的情感体验。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 (5分)

(1)(3分)C

(2)(2分)”甚至”关联上下句,逻辑不合理;”无可奈何”与整段阐述内容没有合理关系。修改示例: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

22. (10分)略

23. (50分)评阅参考

第①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0-42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写题目,扣2分。

 

第②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0-42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万物(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但人们使用它们却各有不同,这是治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所以国土广大,兵力强盛,未必安定;尊贵富有,未必显赫;(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夏桀、商纣使用那些物品材料,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商汤、周武王使用那些物品材料,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商汤在郊外看见对网祷告的人,(这人)四面设网,祷告说:”从天上落下来的,从地上钻出来的,从四方过来的,都撞到我的网上。”汤说:”嘻!(真那样的话)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商汤收起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结网,现在人们(也)学着织。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汉水以南的国家闻知这件事说:”商汤的仁德延及禽兽了。”(于是)四十个国家归附了汤。别人在四面设网,未必能捕获到鸟;汤撤去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却)由此网得了四十个国家,不仅仅是网鸟啊!

周文王派人挖掘池塘,挖出个死人的尸骨,官吏把此事禀告文王,文王说:”重新安葬他。”官吏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的。”文王说:”抚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抚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现在难道我不是它的主人吗?”于是让官吏用衣棺把那具尸骨重新埋葬。天下人闻知这件事说:”文王真贤明啊!他的恩泽延及死人的尸骨了,又何况活着的人呢?”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愿,所以在圣人看来,物没有没用的。

孔子的弟子凡是从远方来的,孔子就扛着手杖问候他说:”你的祖父没有灾病吧?”然后持杖拱手行礼,问候说:”你的父母没有灾病吧?”然后拄着手杖问候说:”你的哥哥弟弟没有灾病吧?”最后拖着手杖转过身去,问候说:”你的妻子、孩子没有灾病吧?”所以孔子用六尺长的手杖,就让人知道了贵贱的等级,辨明了亲疏的关系,又何况用尊贵的地位、丰厚的俸禄呢?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用来抚养幼者,赡养老人。现在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却)用来攻战侵夺。那卑微的小人凭借善射的技艺掠夺弱小的人,欺侮势孤力单的人,把拦路抢劫当作职业。仁爱的人得到饴糖,用来保养病人,奉养老人。盗跖与企足弄到饴糖,(却)用来粘门闩开门(来盗窃他人财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