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可以说,”从心所欲不踰矩”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从心所欲”四字中包含着两个重点概念:一个是”心”,一个是”欲”。
先说”欲”。孔子所说的七十岁时的从心所欲当然绝不是指原始的感性欲望,而是内部完善且彰显于外的理性欲求。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中最高最美的道德准则,所以他所说的”欲”是君子的欲,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欲,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欲。在孔子的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纯美纯善的”仁欲”。一言以蔽之,”欲”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是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下的”随心所欲”,只有不超越此规范的”欲”才能称得上”仁欲”。
欲由心生,要想成为”所欲”皆是仁欲的君子,必须求诸欲之本——心。所以道德修养的功夫必须要下到”心”上。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即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并不远人,它是人之内在生命,任何人只要愿意呈现它且认真地践履它,仁就实现了。可见仁道出于人心,返诸己心即可求得。
(取材于张兵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踰矩 踰,读yú,意思是”超越”。
B. 孜孜以求 孜,读zī,孜孜的意思是”勤勉”。
C. 一言以蔽之 蔽,读bì,意思是”遮蔽”。
D. 践履 履,读lǚ,意思是”实行”。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心所欲”中”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有了不超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仁欲才会有仁心。
B. 要提升道德修养,需要我们将功夫下到”心”上。
C. “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的是”心”的能动性。
D. 作为人之内在生命的仁,来自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材料二
历代《论语》注疏常把”从心所欲,不踰矩”的”矩”解释为”法””法度”。如南宋朱熹说:”从,如字,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今人也常如此解,如国学大师钱穆说:”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法度之外了。”或者有的学者就直接按字面译”矩”为”规矩”。
以”不踰法”释”不踰矩”固然无错,但若就此打住,恐怕有失夫子思想真谛。孔子晚年自述,从十五岁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不踰矩”是他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描述。若仅仅是心之所欲不踰越法度,不符至圣先师之实,因为多数人也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心中所不踰之法非法令刑罚。他是反对以政令刑罚治理民众的,因为以政、刑齐民,民众只是暂时免于过错却没有羞耻心。他主张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这样民众不但有羞耻心,而且人心归服。既然孔子对民众都是”齐之以礼”,对自己也不会例外。《论语》多次提到孔子以礼规范自己和他人,如颜渊自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倾毕生之力,直至七十才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踰矩”。由上可知,孔子”不踰矩”之”矩”实为”礼”。仁、礼一体,也就是说,孔子年至七十,随心所欲而视听言动皆中礼,无终食之间违仁,亦无终食之间违礼。
(取材于刘鹤丹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孔子’不踰矩’之’矩’实为’礼'”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 “不踰矩”是孔子倾毕生之力才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
B. “心之所欲不踰越法度”本不是至圣先师的人生追求。
C. 孔子反对以政令刑罚治理民众,主张用礼教规范民众。
D. 在《论语》中有很多孔子以礼规范自己和他人的例子。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才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踰矩”?(3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各文言文语段,完成5—8题。
(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二)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节选自《项脊轩志》)
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日益骄固 固:顽固
B. 舍瑟而作 作:起
C. 余扃牖而居 扃:关闭
D. 吾妻来归 归:回家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用之如泥沙 B. 不敢言而敢怒
异乎三子者之撰 咏而归
C. 春服既成 D. 亦各言其志也
余既为此志 其后六年
7. 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其制稍异于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多于南亩之农夫 B. 点,尔何如
C. 从余问古事 D. 且何谓阁子也
8. 下列对语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项羽燃起了一把大火,可惜(豪华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B.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C.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大概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是因为危险时总有神灵保护它
D.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9. 在横线处写出作品原句。
①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比喻可以使诗句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如,《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云喻敌人,赞扬了将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勇争先、毫不畏惧的精神;《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流水喻愁绪,写尽了亡国之君内心绵绵不尽的哀伤;《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乐事像美梦、流水一般容易消逝,流露出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②要劝世人懂得借鉴前人的教训,不重蹈覆辙,可以引用《阿房宫赋》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1题。
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的呢?
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正在瞄准树上。
“打什么鸟儿,”我赶紧过去问。
“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技,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他瞄了一会儿,黄鹂发觉飞走了。乘此机会,我以老病友的资格,请他不要射击黄鹂,因为我很喜欢这种鸟儿。
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他立刻答应了我的要求,没有丝毫不平之气,并且说:
“养病嘛,喜欢什么就多看看,多听听。”
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有一次,在东海岸的长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枪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鸥。一群海鸥受惊远扬,被射死的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胜利品无法取到,那位女人请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带培养工人帮助打捞,工人们愤怒地掉头划船而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房子里,无可奈何地写了几句诗,也终于没有完成。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了这种人,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萧萧,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夏天来了,我忙着到浴场去游泳,渐渐把它们忘掉了。
有一天我去逛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现在生产第一,游闲事物,相应减少,是很自然的。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老头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你要吗?多好玩儿!”老头儿望望我问了。
“我不要。”我转身走开了。
我想,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不久会被折磨得死去。这种鸟儿,即使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
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取材于孙犁《黄鹂——病期琐事》)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写了几次观察黄鹂的琐事,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托物言志,富有哲理。
B. 与东海岸那个随意射杀海鸥的中年人相比,老史更善良也更懂得欣赏黄鹂。
C. 鸟市上黄鹂的凄惨神气告诉人们,它们需要从容的生活,需要宽阔的天地。
D.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的同时又富有文采和意趣,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1. 文中说:”这是一种极致。”你如何理解这里”极致”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5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2.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
①由于新冠疫情的阻隔,高二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才得以重返校园,见到老师和同学们。久别重逢,一定有很多场景让你印象深刻。请描写其中的一个场景,并表达你的感悟或思考。
②有人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可以陪伴人们度过生活中的艰难时光。请在《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请以”味道”为题目,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第Ⅱ卷
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7题。
墨君堂记①
苏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②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
【注释】①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文同早年在永泰故居的竹林深处建立起一座”墨君堂”。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 象:描绘
B. 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厚:看重
C. 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 臭:气味
D. 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 顾:回头
1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自其下则尔汝之 B. 以颂君德
以为君之别馆云 以求交于与可者
C. 端静而文 D. 天下其孰不贤之
而独厚君如此 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15.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
只有王子猷称竹为君,天下人都跟着称竹为君而没有异议
B. 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
而士人却很少不认为欢喜、忧愁会使人失去操守
C. 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
在从容谈笑之间,随意挥毫洒墨而能尽显竹君的品德
D. 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
希望跟从与可求得竹君的兄弟、子孙、同族及朋友的画像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有时人们用”公””君”这种敬称来称呼对方,但这不过是一种流于表面的敬畏而己。
B. 文与可希望苏轼能写文章赞美竹君,苏轼欣然同意,并借此表达了对竹君高洁品格的向往。
C. 王子猷称竹为”君”,是因为竹没有特别的声色和气味能使人的耳目鼻口感觉到愉悦轻快。
D. 文与可能深入了解竹的性情,准确画出竹的各种姿态容貌,是与他的为人和追求分不开的。
17. 文中说:”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文与可认为竹君之”贤”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6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凄凉犯①
姜夔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②,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③,等新雁来时系着。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注释】①本词作于作者客居合肥时,合肥在当时已是屡经战乱的边城。②部曲:泛指军队。③南朝羊欣夏天穿新绢裙昼寝,王献之在他的新裙上挥笔写字,羊欣醒后见到王献之墨迹,十分高兴,把新裙墨宝珍藏起来。这里用”羊裙”代指赠予挚友的书信。
①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阕”马嘶渐远””戍楼吹角”等内容营造出了边城特有的氛围。
B. “似当时”三句,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给词人带来的独特感受。
C. 下阕,词人回忆起曾经与友人在此地的美好生活,不禁感慨万分。
D. “怕匆匆”两句,写词人怕大雁不肯带信而耽误了与友人的期约。
②古诗词中常用拟人的手法增加诗歌的表现力,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D.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③前人评姜夔词:”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如何表达对”国势日非”的感伤之情的?(4分)
八、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3题。
咸菜和文化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我同意他的看法。这两天自己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
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西方似乎没有咸菜。我吃过”洋泡菜”,那不能算咸菜。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大概不多。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我吃过苏州的春不老,是用带缨子的很小的萝卜腌制的,腌成后寸把长的小缨子还是碧绿的,极嫩,微甜,好吃,名字也起得好。保定的春不老想也是这样的。周作人曾说他的家乡经常吃的是咸极了的咸鱼和咸极了的咸菜。鲁迅《风波》里写的蒸得乌黑的干菜很诱人。腌雪里蕻南北皆有。上海人爱吃咸菜肉丝面和雪笋汤。云南曲靖的韭菜花风味绝佳。曲靖韭菜花的主料其实是细切晾干的萝卜丝,与北京作为吃涮羊肉的调料的韭菜花不同。贵州有冰糖酸,乃以芥菜加醪糟、辣子腌成。四川咸菜种类极多,据说必以自流井的粗盐腌制乃佳。行销(真是”行销”)全国,远至海外(有华侨的地方)。堪称咸菜之王的,应数榨菜。延边的腌蕨菜北京偶有卖的,人多不识。福建的黄萝卜很有名,可惜未曾吃过。我的家乡每到秋末冬初,多数人家都腌萝卜干。到店铺里学徒,要”吃三年萝卜干饭”,言其缺油水也。中国咸菜多矣,此不能备载。如果有人写一本《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咸菜起于何时,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古书里有一个”菹”字,我少时曾以为是咸菜。后来看《说文解字》,菹字下注云:”酢菜也”,不对了。汉字凡从酉者,都和酒有点关系。酢菜现在还有。昆明的”茄子酢”、湖南乾城的”酢辣子”,都是密封在坛子里使酒化了的,吃起来都带酒香。这不能算是咸菜。有一个齏字,则确乎是咸菜了。这是切碎了腌的。这东西的颜色是发黄的,故称”黄齏”。腌制得法,”色如金钗股”云。我无端地觉得,这恐怕就是酸雪里蕻。齏似乎不是很古的东西。这个字的大量出现好像是在宋人的笔记和元人的戏曲里。这是穷秀才和和尚常吃的东西。”黄齏”成了嘲笑秀才和和尚,亦为秀才和和尚自嘲的常用的话头。中国咸菜之多,制作之精,我以为跟佛教有一点关系。佛教徒不茹荤,又不一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于是就在咸菜上打主意。我的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尼姑到相熟的施主家去拜年,都要备几色咸菜。关于咸菜的起源,我在看杂书时还要随时留心,并希望博学而好古的馋人有以教我。
和咸菜相伯仲的是酱菜。中国的酱菜大别起来,可分为北味的与南味的两类。北味的以北京为代表。六必居、天源、后门的”大葫芦”都很好。——”大葫芦”门悬大葫芦为记,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南味的以扬州酱菜为代表,商标为”三和””四美”。北方酱菜偏咸,南则偏甜。中国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酱。萝卜、瓜、莴苣、蒜苗、甘露、藕、乃至花生、核桃、杏仁,无不可酱。北京酱菜里有酱银苗,我到现在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
酱菜起于何时,我也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因为制酱菜有个前提,必得先有酱,——豆制的酱。酱,——酱油,是中国一大发明。”柴米油盐酱醋茶”,酱为开门七事之一。中国菜多数要放酱油。但是中国古代的酱和现在的酱不是一回事。《说文》酱字注云从肉、从酉、爿声。这是加盐、加酒、经过发酵的肉酱。《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酱用百有二十瓮”,郑玄注:”酱,谓醯醢也”。醯、醢,都是肉酱。大概较早出现的是豉,其后才有现在的酱。汉代著作中提到的酱,好像已是豆制的。东汉王充《论衡》:”作豆酱恶闻雷”,明确提到豆酱。《齐民要术》提到酱油,但其时已到北魏,距现在一千五百多年。——当然,这也相当古了。酱菜的起源,我现在还没有查出来,俟诸异日吧。
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
“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以为是未可厚非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寻得那么远,非得追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古文化荒邈难稽(连咸菜和酱菜的来源我们还不清楚)。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品味湖南豆豉;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样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取材于汪曾祺的同名散文)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此不能备载 备载:详细记载
B. 佛教徒不茹荤 茹荤:吃肉食
C. 和咸菜相伯仲的是酱菜 伯仲:不相上下
D. 古文化荒邈难稽 难稽:难以计较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在家里腌韭菜花而想到咸菜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看出作者对”吃东西也是文化”这一观点的认同。
B. “汉字凡从酉者,都和酒有点关系”,这句话既说明了酢菜不能算咸菜的原因,又暗示了汉字的特点。
C. 作者的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的事实,印证了作者关于咸菜的起源可能与佛教有关的看法。
D. 酱菜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根据文化典籍的记载推断,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酱菜应该已经出现。
21. 作者说:”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22. 文中作者借咸菜与文化的关系,表达了对”文化小说”怎样的看法?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6分)
23.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注重语言”经营”的作家,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他是如何”经营”语言的?(4分)
我吃过苏州的春不老,是用带缨子的很小的萝卜腌制的,腌成后寸把长的小缨子还是碧绿的,极嫩,微甜,好吃,名字也起得好。
第Ⅲ卷
九、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面对突发灾难,意志坚定、不慌乱是定力;面对成功与荣誉,头脑清醒、不自满是定力;面对诋毁中伤,心态平和、不冲动是定力;面对自身不足,改进及时,不遮掩是定力……个人成长需要定力,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也需要定力。
请以”定力”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有一首歌唱道:
也许我是一道微光
却想要给你灿烂的光芒
宁愿让我受伤
在黑暗的夜晚
静静地为你
去孤独的照亮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可写实,可想象;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
【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 C 2. A 3. B
4. (3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欲望、追求合乎”仁”的标准。
②心存”仁”念,返诸本心,主动求”仁”。
③把合于”礼”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懈追求。
[评分参考]一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5. D 6. C 7. A 8. C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9. ①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0. (3分)B
11.(5分)[参考答案要点]
极致是黄鹂在真正的家乡,在安居乐业的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全部美丽。(2分)
极致是黄鹂的啼叫和飞翔、形色神态与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是景物一体。(3分)
[评分参考]意思接近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且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2. (10分)[评分参考]
①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②超过字数不扣分。
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3分)D[顾:考虑]
14.(3分)B[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A代词,”他”;助词,”的”。C项:连词,表并列,可不译;连词,表转折,”然而”。D项:语气副词,表反诘;代词,”它的”。]
15.(3分)B[很少有士人不为此表现出欢喜或忧愁的样子而失去操守。]
16.(3分)C[因果关系不对。]
17.(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环境恶劣,不改其节操。(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显示高尚节操。)
②得意时不骄傲,失意时不屈辱。
③群居时不倚靠,独立时无惧色。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完全照抄原文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大凡人们之间的相互称呼,地位尊贵的就称他为公,品行贤德的就称他为君,再往下的人就称尔、称汝了。有些公卿尽管地位尊贵,但天下人对他们只是表面敬畏而已,心里并不敬佩,因此当面称他们为君、为公,背地里称他们为尔、为汝的大有人在。只有王子猷称竹为君,天下人都跟着称竹为君而没有异议。如今文与可又能用墨来描绘竹君的形态,建造堂室来安置此君,嘱托我写文章来歌颂竹君的品德,看得出文与可对于竹君,实在是很看重啊。
文与可的为人,端庄雅静而举止斯文,明达智慧而信实忠厚,士子们提高修养,增加学识,时时刻刻磨砺、洗涤自己,来寻求与文与可相交往的,绝非少数。然而他只对竹君格外看重。竹君萧疏挺拔刚劲有力,并没有特别的声色和气味能使人的耳目鼻口感觉愉快,那么与可之所以看重竹君,一定是认为竹君有与众不同的高洁品德。世间的冷热,它的威力还没有达到像雪霜风雨直接打到肌肤那样的程度,就很少有士人不为此表现出欢喜或忧愁的样子而失去操守。就植物而言,四季冷暖变化的幅度也算是非常大的了,可是唯独竹君毫不考虑冷暖的变化,保持本色不改。即使没有文与可,天下又有谁不敬重它的志节呢?然而只有文与可对竹君的了解最深刻,知道竹君品行之所以贤德的原因。在从容谈笑之间,随意挥毫洒墨而能尽显竹君的品德。竹君稚嫩、成熟、干枯、衰老的形态,披伏、弯曲、或俯或仰的姿势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用迅猛的风雪来显示它的操守,用嶙峋的崖石来表现它的志节。气候环境适宜时,竹君就长得茂盛但不骄傲;气候环境恶劣时,竹君虽然憔悴瘦弱但决不屈辱。丛生时互不倚靠,独立时也毫无惧色。文与可对于竹君,真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它的性情而又能十分生动地表现它的特征了。
我虽对竹君了解不深,但希望跟从与可求得竹君的兄弟、子孙、同族及朋友的画像,把它们珍藏在我的居室,以此做为竹君的别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8. ①C(3分)
(2)A(3分)
③(4分)[参考答案要点]
借景抒情。上阕,词人通过秋风中的绿杨萧瑟、荒烟野草、马嘶渐远、戍楼孤耸等景物,写出了边城的荒凉与衰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家丧乱的感伤之情。
今昔对比。下阕,词人将回忆中泛舟西湖的美好与眼前所见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国势日非的感伤。
侧面衬托。想借鸿雁传书,却担心鸿雁不肯在此地停留,从而衬托出此地的荒凉与衰败,表达了作者身处离乱时代的不安与感伤。
[评分参考]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八、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19.(3分)D
20.(3 )C
21.(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咸菜的历史悠久,与我国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②咸菜种类繁多,互不雷同,反映我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饮食习惯。
③咸菜制作精良,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有的行销全国,远至海外。
④咸菜是中国独有,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⑤在中国古今文学作品、历史典籍中,多有关于咸菜的记载。
[评分参考]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22.(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应宽泛,而不应狭隘。
②小说创作要重视民族文化,小说要有民族色彩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浸润。
③小说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或小说要表现的文化,应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的。)
[评分参考]一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23.(4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汪曾祺的散文力求通过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与情感(2分)。这句话作者用最准确、简洁的词语,介绍了春不老的原料、色泽、质地、味道,(1分)在赞美春不老的同时,洋溢着吃过春不老的自足、自得之情(1分)。
[参考答案示例二]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善于通过标点符号控制句式长短(善用短句),把握文章的节奏,表达丰富的情感(2分)。”极嫩,微甜,好吃,名字也好”中逗号的运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通过标点符号把句子的节奏拉长,营造出一种氛围与意境,突显春不老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自得与自豪之情(1分)。
[评分参考]角度2分,结合角度解说内容1分,分析情感1分。意思接近即可。
九、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 评分要求 | 评分说明 |
一类卷 (42—50分) |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讯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以42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46分以上。 |
二类卷 (33—41分) |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 以33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37分以上。 |
三类卷 (25—32分) |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 以25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29分以上。 |
四类卷 (24—0分) |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 以24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缺少题目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