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有五道大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21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 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 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3分)

A. 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

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

(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

B. 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 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 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3分)

A. 国家海禁政策 B. 认识自然水平

C. 天体星辰星座 D. 航海导航技术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5.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 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 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 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6. 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文言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义騟【1】

【宋】岳珂

义騟者,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也。开禧间,成以卒从戎四方山,屡战有功,稍迁将候骑。成徇地至花靥,见病騟焉,疥而瘠,骨如堵墙,步且僵,莫适为主,絷而得之。会罢兵归,饲以丰秣,几半年,肤革仅完,毛耏【2】复生。日置之槽枥,整整然与群马不相顾,时一出系庑下,顾景嘶鸣,若自庆其有所遇,成亦未始异之。一日,有告马病,从成请騟往。始命鞍,踶鸣人立不可制,易十数健卒,莫能孰何。乃以归之成,成曰:”安有是!”呼常驭羸卒持鞚来,则帖耳训服如平时,骋控缓亟无少忤者。自是惟成乘则受之,他人则弗受,军中咸指为驽悍。

嘉定庚午,峒寇李元砺盗弄潢池,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与行。崎岖山泽,夷若方轨。至月余,寇来犯,成出搏斗四五合,危败之矣,或以钩出其腋及鞬而坠死焉。官军亟鸣钲,騟屹立不去,踯躅徘徊,悲鸣尸侧。贼将顾曰:”良马也。”取之。元砺有弟,适见之,色动曰:”我欲之。”遂试之,蹴踘进退,折旋良惬,即不胜喜,贮以上厩,煮豆粟,用金玉为铠,群渠皆酾酒来贺。卒有为贼掠取者,知之,曰:”騟他日未当若是,彼畜也而亦畏贼耶!”窃怪之。

后旬余,复犯永新栅,官军闻有寇至,披鹿角出迎击。鼓声始殷,果乘騟以来,騟识我军旗帜,亟驰。贼觉有异,大呼勒挽不止,则怒以铁槊击之,胯尽伤。騟不复顾,冒阵以入,军士识之者曰:”此王校之騟也,是异服者必其酋。”相与逐之,执以下,讯而得其实,则缚以徇于军,曰:”得元砺之弟矣。”噪而进,贼军大骇,军士勇跃争奋,遂败之。朝廷方患其跳梁,闻而嘉之,第赏有差。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居二日,騟归病伤,不秣而死。

孔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今视騟之事,信然!夫不苟受以为正,报施以为仁,巽以用其权,而决以致其功,又卒不失其义以死,非德其孰能称之也。彼仰秣而恋豆,历跨下而不知耻,因人而成事者,虽有奔尘绝景之技,才不胜德,媲之驽骀【3】,何足算乎!

(取材于《桯史》)

注释:【1】騟(yú):紫色马。【2】耏(ér):动物体毛。【3】骀(tái):劣马。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肤革仅完 仅:将近

B. 顾景嘶鸣 景:风景

C. 称其德也 称:称赞

D. 巽以用其权 巽:同”逊”,卑顺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 讯而得其实 其孰能讥之乎

C. 用金玉为铠 吾属今为之虏矣

D. 饲以丰秣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骋控缓亟无少忤者

(马)进退快慢(都听从驾驭)没有一点违背

B. 夷若方轨

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

C. 卒有为贼掠取者

终于有被贼寇掠走的人

D. 朝廷方患其跳梁

朝廷正为贼寇猖狂肆虐而担忧

10.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

②今视騟之事,信然!

11. 针对义騟的事迹,作者借孔子的话感叹”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义騟之”德”的内涵和相关表现。(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共18分。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于是天子多南越义 多:称赞

B. 天下摄然,人安其生 摄:安定

C. 攻之,不可暴取也 暴:残暴

D. 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经:常法

1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B. 而间独数百千里 而陛下发兵救之

C. 其不用天子之法度 壹不奉诏,举兵诛之

D. 而不制于礼乐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14.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B. 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C. 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D. 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悦。

15. 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5分)

16. 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4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7-19题。(12分)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 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 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 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18.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上下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B.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吴融《华清宫二首·其一》)

C. 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9. 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6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名著简答、默写及语用(20分)

20.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请你从这些评价中任选一组,举出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印证。(5分)

21.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每小题1分,共12分。

(1)浴乎沂,_____________,咏而归。(《侍坐》)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3)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霾两轮兮絷四马,_____________。(《国殇》)

(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7)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8)野径云俱黑,_____________。(《春夜喜雨》)

(9)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11)别君去兮何时还?_____________。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12)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22. 语言基础运用(3分)

这个地方多山而又环海,依海而建的房屋随岸就坡,高低错落,形成一种浪漫而随意的”水岸气息”。(甲)房屋外墙则多用白色涂饰,外墙与露台栏杆多为弧形,线条如水般流畅。(乙)每栋房屋不仅有庭院,还有许多回廊和过道。(丙)这些空间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欣赏海景步道的长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然的穿堂风,从而起到降温作用。(丁)在晴朗的日子里,红瓦白墙与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

将下面句子还原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3分)

大多数房屋用红瓦铺设屋顶,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防风排水。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 微写作,二选一。(10分)

①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一号”。请以”致’天问一号'”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不超过150字。

②每逢长假,许多人都会选择出游,其中很多人喜欢在外出旅行时带上书。如果你外出旅行时,从《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这五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要求:结合该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有理有据;180字左右。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说:”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国家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在我们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人类无不面临着各种需要……

请以”面对需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1. C 2. D 3. D 4. C 5. B

6.(6分)参考答案:

古代中国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传播了中华文明;

古代中国还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或:建立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一)7. B(景,通”影”)

8. D(以,介词,用)

9. C(卒:士兵)

10. ①军中众人以战功来自一匹马为耻,隐瞒了义騟的事迹,于是义騟的高义在当时没有传扬出去。②现在结合义騟的事迹(来看),确实如此啊!

①句4分,重点关注”耻””没””闻”的解释;②句2分,重点关注”信”的解释。

11. ①有原则:不随便接受恩惠。②忠诚(知恩图报):只听命于王成,并最终为王成报仇。③忍辱负重:表面接受贼兵首领骑乘,最终殉主而死。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答对两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12. C(暴:迅速)(3分)

13. B(都是表转折的连词)(3分)

14. D(”改变古法不对”的表述与文意不符)(3分)

15. 答案示例:印证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也就是”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2分)在选文一中,淮南王认为南越地区地形复杂,很难取胜;就是占领了土地,也难以统治,只是使百姓劳顿;现在全境安宁,一旦发动战争,百姓就没有了安宁的生活。总之淮南王处处以利民为本阐述理由。(3分)(共5分)

16. 参考答案:(4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因为《论语》中曾经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要使境内的人民欢悦,还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文章里的汉武帝时期,国内已经安定,接下来就需要得到境外国家的拥戴,所以汉武帝应该出兵,借此树立在藩臣中的威信。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南越国作为藩臣,已经信守和汉武帝的约定,在闽越国侵略自己的时候,没有擅自发兵,而是向汉武帝请示。《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要想让境外的藩属国真正尊崇汉朝,汉武帝就必须重诚信出兵,以此立威来确定大国的威望。

答案示例三:我认为汉武帝还是应该出兵。《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兵闽越的确给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带来损失。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大国更应该讲求道义责任,现在南越国已经信守约定,不擅自出兵。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约定,借此彰显我们的大国担当。

答案示例四:我认为汉武帝不应该出兵。《论语》中孔子回答卫灵公曾经说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且曾经批评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因此汉朝作为礼仪之邦按照儒家的思想应该以礼服人,汉武帝应该派能言善辩的谋士去对闽越国王晓之以理,不战而使闽越知理亏退兵,而不是用武力使自己劳民伤财。

三、诗歌鉴赏

17. C 18. A

19.《燕子来舟中作》:(3分)

(1)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诗句内容)

(2)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表现了万物皆可亲近、皆是朋友的思想。(分析诗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分)

(1)在艰难处境中,杜甫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为此宁可独自承受苦难与不幸。(诗句内容)

(2)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大爱情怀。(分析诗句)

四、名著简答、默写及语用(17分)

20. 略

21. 默写

(1)风乎舞雩 (2)信誓旦旦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援玉枹兮击鸣鼓

(5)一碧万顷 (6)万里悲秋常作客

(7)三顾频烦天下计 (8)江船火独明

(9)能谤讥于市朝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1)且放白鹿青崖间 (1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2. A

文言译文

(一)

义騟,是九江戍校王成的战马。开禧年间,王成以士兵身份随军出征到四方山,多次作战立下战功,逐渐升为将候骑。(后来)王成随军作战到了花靥地界,在那里看到一匹病马,身上长着疥癣而且很瘦弱,瘦得全身骨架就像一面墙,举步艰难,彷徨不定,不知该去哪里,王成便用缰绳套得了这匹马。正逢停战班师,(王成命人)用充足的草料喂养此马,将近半年,马的皮肤肌肉差不多都长好了,鬃毛等也再次长了出来。此马平日被安置在马厩中,表现出端正严肃的样子,并不注意其他那些马。有时它被牵出来拴在院中廊下,便会自顾其影,长声嘶鸣,好像在庆幸自己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人,而王成起初也并没有觉得此马与众不同。一天,有人报告原来骑乘的马病了,向王成请示骑义騟出行。刚一放置马鞍,义騟就又踢又叫,像人一样直立起来,无法控制,换了十几个强壮的士兵上去,也没有哪一个能对付它。于是把这事报告给王成,王成说:”哪会有这样的事!”他命令平时管马的瘦弱士兵拿着马笼头来(套上,自己骑上去),义騟就像平时一样顺从驯服,进退快慢(都听从驾驭)没有一点违背。从此只要王成骑乘,义騟就会听命接受,其他人骑则不行,军中人都认为它凶悍顽劣。

嘉定三年,峒地贼寇李元砺起兵作乱,统帅府调动三千军队前去平定,王成一起出征。(王成骑着义騟)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和(水草丛杂的)湖沼边,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到达战地一个多月后,贼寇来进攻,王成出战,交手了四五个回合,(本来已经)要打败对方,(敌方忽然)有人从腋下伸出钩子钩住王成的盛弓器,致使他坠马而亡。官军急忙鸣锣收兵,义騟却挺立不走,在尸体边悲鸣徘徊。贼寇将领看到(此情景,)说:”(这是)一匹好马啊。”就把义騟牵走了。李元砺有个弟弟,刚好看到这一幕,激动地说:”我想骑这匹马。”于是他试着骑上义騟,义騟腾挪跳跃、进退转动都非常如意,李元砺之弟当下喜不自胜,用上等马厩来圈养,用上好的粮食(饲喂),用金玉作它的铠甲,众首领都来敬酒祝贺。有被贼寇俘获的官军士兵知道了这事,说:”这马以前应该不像这样,它是牲畜却也害怕贼寇吗!”他们私下里认为这事很奇怪。

多天后,贼寇又来攻打永新栅,官军听到有贼寇到来,打开军营前的障碍物出阵迎敌。鼓声刚一敲响,(元砺之弟)果然骑着义騟而来,义騟认出官军的旗帜,飞奔过来。贼寇发现不对劲,大声呼喝、收缰勒马也不能(使义騟)停下,就愤怒地用铁枪打它,马的两胯都被刺伤。义騟不再回头,冲阵而入,有认得它的军士说:”这是王校尉的马啊,这个穿特殊军服的人一定是贼寇的首领。”(于是士兵们)共同追击,抓住(他)并拉下马来,审问后得知实情,就捆上他在军营里巡行示众,宣布说:”(我们)抓到了李元砺的弟弟了!”官兵高呼着发起进攻,贼寇军队大为恐慌,官军士兵争相冲锋,奋勇杀敌,于是大败敌军。朝廷正为贼寇猖狂肆虐而担忧,听到捷报后对官军大为嘉许,按等级评定功劳,各有奖赏。军中众人以战功来自一匹马为耻,隐瞒了义騟的事迹,于是义騟的高义在当时没有传扬出去。过了两天,义騟伤病交加,不吃草料,死去了。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应称赞它的美德。”现在结合义騟的事迹(来看),确实如此啊!把不随便接受恩惠作为原则,以回报他人赐予(的恩德)作为仁义,卑顺忍辱来权宜应变以实现目标,而且能当机立断来实现功业,又最终不失大义而献身牺牲,不用”德”难道还有哪个词语能称赞它吗?那些贪恋粮草、一次次更换主人却不以为耻、依靠别人的力量得以保全的马,即使有风驰电掣那样的绝技,若才能与品德不匹配,即使与劣马相比较,又哪里还值得一提呢!

(二)

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汉武帝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派人向汉武帝上书告急。因此,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调集大批军队去援救南越,派大行令王恢率军从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出发,派大农令韩安国率军从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出发,合力进攻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劝阻说:”陛下统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个人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产业,自认为一生不会见到战争。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

“越人生活在中原之外的土地上,是剪断头发、在身上刺刻花纹的野蛮人,不能用礼义之帮的法令制度进行治理。早在当年夏商周三代最强盛的时期,胡人和越人都不接受中原的统治,并不是三代王朝的国势不能征服他们,也不是三代王朝的军威不能克制他们,而是因为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自从汉朝初定天下以来七十二年间,越人自相攻击的事件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天子从来没有发兵进入越人居住的区域。我听说越人没有城池村庄,而生活在山谷溪流之间,丛林密竹之中,熟悉水上战斗,擅长划船行舟,地形复杂,草木丛生而且有许多河流险阻。中原地区的人不了解当地的地势险阻而进入其境内,即使一百个人也抵挡不过一个越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无法设置郡县进行统治;进攻他们,又不能迅速取胜。从地图上看,越地的山川河流屯兵要塞相距也不过只有几寸的地方,而两地实际距离却有几百上千里,同时河流险阻、丛林密竹又不能都显示出来,看着好像很容易行走,实际上行走非常困难。我们国家依赖祖宗神灵的保佑,全境安宁,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见过兵器甲仗,百姓得以夫妻相互厮守,父子相互保全,这都是陛下恩德。越人名义上是国家的藩属国,实际上不向朝廷缴纳贡品和酎金,不为朝廷负担一兵一卒的徭役,他们互相攻击,陛下却派兵援救,这是反过来为了野蛮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劳困苦啊!况且越人愚笨鄙薄,违背盟约,反复无常,他们不遵守朝廷的法度,并不是一天一日如此,而是由来已久。如果越人一不奉行皇帝诏令,就发兵进攻他们,我恐怕以后的战争没有停止的时候了。”

所以圣人制定礼乐,并不受礼乐限制;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纣不改变旧法导致了灭亡;夏禹、商汤、周武王不因袭旧法却兴旺发达而称王。所以圣人的法度是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节随着习俗的不同而改变;衣服、器械各自方便其使用;法令、制度各自顺应适宜的事。所以改变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百川源头各不相同,但最后都归于大海。百家学说事业各不一样,但都以治理好天下社会为目的。

 

 

发表评论